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对撞·裂变·重构——试述清末民初中国绘画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6-11 02:26
  本文以清末民初中国绘画观念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在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下,自身所发生的变革。通过对比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以及近代中国绘画与古代中国绘画的不同,来梳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观念变迁的脉络。清末民初,从经济到政治尤其是军事,是中国历史上写尽屈辱的历史时期,但在绘画史上它不仅不能被视为衰落的百年,反而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绘画开始多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空前自由,中国绘画内部保守派对原有阵地的竭力固守、革新派渴望革命的激情与涌入的西方绘画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国画坛打破了自元以来的以“文人画”为主导的局面,众彩纷呈,流派迭出。在这一番变迁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纷争,如何正视西方绘画观念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如何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种姓,如何发扬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精髓,是当时,甚至时至今日,中国绘画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方绘画观念的对撞
    1.1 中西方绘画观念之差异
        1.1.1 中西方绘画产生差异之缘由
            1.1.1.1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之不同造成的绘画观念差异
            1.1.1.2 “人觉醒”不同趋向造成的绘画观念差异
            1.1.1.3 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绘画观念差异
        1.1.2 中西方绘画观念差异之比较
            1.1.2.1 中西方绘画中各自体现的哲学观
            1.1.2.2 中西绘画的创作观
    1.2 中西方绘画观念对撞之发生
        1.2.1 对撞的时代背景
            1.2.1.1 被动撞击——1840 鸦片战争
            1.2.1.2 主动撞击——五四运动
        1.2.2 对撞的模式与过程
            1.2.2.1 创作方法的抉择——写意与写实
            1.2.2.2 审美对象的转换——从山水走向世间
        1.2.3 对撞的结果
            1.2.3.1 裂变
            1.2.3.2 重构
第二章 范式转移——中国绘画因对撞而产生的裂变
    2.1 程式的尴尬
        2.1.1 中国绘画观念中的程式
        2.1.2 程式的尴尬——既要守护又需突破
            2.1.2.1 守护程式——中国绘画本体自律的要求
            2.1.2.2 打破程式——中国绘画多元发展的前提
    2.2 文人画主体地位的没落
        2.2.1 文人画的发展与兴盛
        2.2.2 文人画阵营的分裂
        2.2.3 文人画主体地位衰落
    2.3 关照中心的转移与现实主义的大行其道
        2.3.1 关照中心的转移
            2.3.1.1 人品在绘画作品中被消解
            2.3.1.2 山水意境的没落与花鸟人物意趣的兴起
        2.3.2 现实主义的大昌
第三章 中国绘画观念的重构
    3.1 重构前的论争
        3.1.1 向往西方——论中国传统绘画的颓败
            3.1.1.1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
            3.1.1.2 吕澂、陈独秀的“美术革命”
        3.1.2 抗拒西方——论中国绘画传统的必要性与先进性
        3.1.3 论争后的画派分类
    3.2 观念的重构
        3.2.1 观念重构之全盘西化型
            3.2.1.1 全盘西化型绘画观念的发展与影响
            3.2.1.2 美术教育的全盘西化
            3.2.1.3 全盘西化型的画家与画派
        3.2.2 观念重构之守望传统型
            3.2.2.1 守望传统型绘画观念的发展与影响
            3.2.2.2 守望传统型的画家与画派
        3.2.3 观念重构之中西融合型
            3.2.3.1 融合中西型绘画观念的发展与影响
            3.2.3.2 融合中西型的画家与画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矛盾论[J]. 毛泽东.  新华月报. 1952 (04)



本文编号:3223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23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8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