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解读中国画语言符号的演变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3 22:05
  通过对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我体会到传统中国画语言中的程式是慢慢生成的,这是一个人类从认识自然、模仿自然,并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实现从模仿自然的真实性再到程式化的表现过程,即: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亦即从写实到象征(符号化)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种程式的语言发展到文人画时期已经完成了它的这个周期,文人画时期画家笔下的程式已经是准符号化了的程式。准符号化语言的产生实际上是画家通过内心主观情感对自然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特殊形象,形成了中国绘画语言符号特有的意义和魅力。艺术之河源远流长,中国画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理性高度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要维系这种高度的艺术形式能够持久发展,就必然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自然的积淀过程,而不只是停留在原始绘画那种初级地、纯粹感性地、无意识地模仿到不具有理性追求的符号层面。中国画自宋代写实院体画的出现,将中国画模仿自然的技法发挥到一个完善的高度,画家具备了高度理性认识自然的能力,完成了模仿阶段的工作。但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符号阶段,则是要建立在对这个阶段的不断提炼、逐步走向抽象,才可能真正的实现符号化。这个工作文人画完成了很大的一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解读中国画语言符号的演变及应用


《内蒙占阴山人面纹》新不:器时代

半坡类型,彩陶,仰韶文化,葫芦


图3.1《内蒙古阴山人面纹》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内蒙古狼山,岩石上的人面形象是一种符号般的简练刻画,眼睛由内一小圆点和外部一个大圈构成,头部外围密集有序排列的短线既似人物面部和须发,又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图3.2中的人面纹陶瓶,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类似这样的图形,在接近这一时期的其他地域的岩画、彩陶中也大量出现。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图3.2中的人图32《葫芦形人面纹彩陶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临憧出土)图3.3人面纹彩陶马家窑文化图3.4《狩猎图》嘉峪关黑山的岩刻画图3.5《猛虎捕食图》甘肃嘉峪关黑山新石器时代岩石凿刻

解读中国画语言符号的演变及应用


《狩猎图》嘉峪


本文编号:3263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63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9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