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花鸟画的世俗化转向
发布时间:2021-07-29 16:18
中国花鸟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审美特性,具有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无疑是花鸟画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宫廷院体花鸟淡化了两宋清雅高古的气息,逐渐走向变格;文人水墨花鸟题材选择和内容表现逐渐开始反映社会生活,在特定的人文思潮下发生着审美的社会化趋向。这些变化体现了绘画本体发展的规律和积极动向,极大地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空间。明初期花鸟画在承袭宋代的宫廷院体风格的基础上,力求体现出不同于前朝的时代特色:审美意趣在富丽堂皇中渗入世俗格调,风格样式混融或呈多样化发展,具有更多的叙事性、写意性和平民气息。明中期花鸟画的转变集中体现在“吴门画派”为代表的画家群体中,清逸出世的文人花鸟画变得雅俗共赏,并进一步普及和世俗化。明代末期,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情绪抒写因素逐渐加强,完成了由“以形写形”到“以形写意”的转变,向综合方向发展,并在画坛占据了强势的主流地位。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革以及自身发展的完善,明代花鸟画在院体衰弱与水墨写意继起的两极中展开雅俗共赏之新貌,从高雅精英逐渐向平民世俗方向发展,流风所被,一直影响到清代的扬州画派及海派绘画体格,使中国古代花鸟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转向。...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吕纪《桂菊山禽图》
之余的遣兴之作,受众范围较小,元四家开创了出世型的文人画,简率尚意,不求形似,重视从客观写实到主观表意的转变,认为绘画不在于精湛的技法,而是宋 赵佶《红廖白鹅图》图15 明 孙隆《芙蓉游鹅图》图 16
明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了专门摹制古画的作坊,汇集了大批民间画师,主要绘制乔迁、祝寿、祈福一类的主题画,取材和表现内容多呈现装饰性和吉祥意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17 唐寅《风竹图》图18
本文编号:3309647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吕纪《桂菊山禽图》
之余的遣兴之作,受众范围较小,元四家开创了出世型的文人画,简率尚意,不求形似,重视从客观写实到主观表意的转变,认为绘画不在于精湛的技法,而是宋 赵佶《红廖白鹅图》图15 明 孙隆《芙蓉游鹅图》图 16
明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了专门摹制古画的作坊,汇集了大批民间画师,主要绘制乔迁、祝寿、祈福一类的主题画,取材和表现内容多呈现装饰性和吉祥意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17 唐寅《风竹图》图18
本文编号:3309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0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