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赵无极绘画中的色彩美学及其情感表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23:50
  赵无极(ZaoWou-ki)先生,作为享誉国际画坛的艺术家,由于其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荣获法兰西终身院士。他的艺术作品中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表达手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色彩与情感表达,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丰富的创造性,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赵无极(ZaoWou-ki)的艺术绘画成就,也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与西方艺术绘画技法的领悟。赵无极(ZaoWou-ki)绘画艺术,既获得了西方艺术界的好评,又得到了中国艺术界的一致认同,他的绘画作品带给人们积极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发展如何进行创新、保持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艺术领域的影响尤为重要,研究赵无极绘画艺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赵无极绘画中色彩、情感以及中国文化元素等相关方面的文献梳理,为国内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和启发;通过对赵无极绘画中的色彩分析,探索东方美学与西方的视觉语言情感表现与融合,挖掘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元素,探索创新独特的艺术情感表现语言。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赵无极绘画研究等相关方面的文献梳理和综述;第二章是对相关色彩美学与情感理论研究进行阐述;第...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赵无极绘画中的色彩美学及其情感表现研究


色调的冷暖

效果图,色彩,大山,冷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的冷暖感一般由色调形成。如蓝绿色调一般为倾向偏冷,红黄色调则是倾向偏暖。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年-2007年,德裔美籍知觉心理学家)曾经指出,之所以用“冷”与“暖”的语言词汇来形容色彩,那是因为这种色彩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获得与冷热刺激反应同样相似的缘故[7]。图2-1色调的冷暖图片来源:《设计色彩》,王忠恒编著(2)理论研究关于色彩刺激所引起的冷暖感受反应,被日本学者大山正、田中靖政和方贺纯等人的实验研究予以验证[8]。他们在色彩实验研究中,曾经选取高纯度色彩作为研究样本,让二十名女大学生作为参与实验的被试对象,并按冷热顺序,为这些色彩的温度感觉进行排序。结果如图2-2所示,红色被认为是最暖的色彩,蓝色最冷,后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在日本男性大学生的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图2-2色彩冷暖效果(大山正、田中靖政、芳贺纯,1963)2.1.3色彩美学(1)色彩对比与调和是构成色彩美学的重要基础关于色彩美学,早在古希腊时,西方的部分学者就提出了色彩的对比以及色彩的和谐之美的观点。长期的审美经验表明,色彩的和谐之美即色彩的契合统一、

色彩调和,色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调和;同时,色彩的对比也是色彩美学的重要基矗在色彩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审美中,色彩的对比关系在色彩艺术美学理论方面都有其重要的位置,色彩美感主要通过色彩在画面的调和与对比构成体现。如图2-3A中,通过色彩明暗强烈对比,把法国著名画家拉图尔(GeorgesdeLaTour,1593~1652年)原作《油灯前的马格达丽娜》(图2-3B)画面中灯光的摇曳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形象也通过色彩调和,使得其沉思冥想的美学意境弥漫在了画面的空间里[9]。图2-3A色彩调和图片来源:《色彩感知学》周翔著显而易见,色彩美感在某种程度取决于色彩构成,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予以体表现色彩美感,绘画作品中画面的色彩构成是其美感的主要因素,只有各种色彩结构关系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统一,方能表现最佳美学效果。所以说色彩对比与调和是构成色彩美学的重要基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西绘画中的原始线条与色彩[J]. 赵争强.  艺术评论. 2015(08)
[2]殊途同归:浅论赵无极、吴冠中和朱乃正的中国油画之路[J]. 曹星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3]朱德群和赵无极的抽象绘画之路[J]. 娄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3(05)
[4]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色彩表现特点[J]. 刘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5]解读大师赵无极[J]. 王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6]抽象的生命——读赵无极绘画所感[J]. 高翔.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3)
[7]赵无极艺术历程寻踪[J]. 邢晓舟.  美术观察. 1998(10)

硕士论文
[1]“意”与“象”——赵无极绘画艺术研究[D]. 梁嵩.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中西艺术精神的融会—赵无极的艺术创作与气韵的关系[D]. 刘兴攀.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抽象绘画中的“情”与“境”[D]. 陈千.南昌大学 2015
[4]赵无极作品中的中国传统绘画元素探析[D]. 刘春祥.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赵无极与中国艺术精神[D]. 李胤杰.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71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71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