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个体经验的符号化表达 ——尚扬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9 19:27
  从早期苏联的影响到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的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路从具象写实的审美主流转向观念表达。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影像、装置等艺术形式愈加普遍,对材料技法的探索与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选择以尚扬为切入点,是因为他的艺术经历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与时代息息相关。尚扬经历了抗战、文革、改革开放等系列大事件,复杂的经历使其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艺术创作更是反映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艺术转变,对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的价值,也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本文以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为主要线索,结合当代艺术语境中非常重要的符号学理论,思考当下艺术的符号化表达,深入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历程。通过分析尚扬从文革至今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精神,找出个体生存经验中的记忆和精神图象与艺术画面中的图示表征之间的视觉文本联系,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大致介绍了课题目的与研究现状等等;第二章则简单论述了“符号与符号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定义与运用;第三章通过研究尚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寻找出他在不同阶段进行艺术实践的价值取向;第四章是本文重点,结合艺术家个体的生存经验进行“情感与形式”分析,厘清个... 

【文章来源】: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个体经验的符号化表达 ——尚扬艺术研究


-1《黄河船夫》

影像,大风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尚扬艺术创作研究10图3.2-1《许多年的大风景-2》Fig3.2-1《Landscapeformanyyears-2》3.3《董其昌计划》1997年,尚扬离开广州前往首都师范大学工作,经历了非典、沙尘、住院等一系列危机后,北京时期的尚扬又多了一些“未完成”和“古典”的矛盾气息。在《董其昌计划》中,尚扬放弃了“大风景式”的概念拼贴,转向对传统山水画的挪用与建构。“山水”成为了尚扬创作中典型的符号语言,成为艺术家文化意识的主要载体。数码图像与古典山水并置,泥土、钢材、沥青、胶等等产生于工业社会的附属品作为绘画材料也毫不掩饰地呈现给观者,这些存在于同一平面的元素悄然无声地对抗着,却又有秩序地组合成和谐的视觉画面。《董其昌计划》诞生,成为《大风景》的延伸,这也是他在当代艺术被西方审美观念主导的语境下展开的新思索:如何在迅速联合的现实世界里实现中国化的表达?这是一个文化重建的问题。《董其昌计划》的创作与中国大规模进入全球化市场经济及数字化同步绝非偶然,在这个时期,对材料暴力焦灼的撕扯和存在巨大反差的物象都使得尚扬画面中的并置图象更具概念意义:传统的“自然山水”和影像化的现实山水共同表现出自然的异化。中国山水画中所呈现的自然山水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它是一种踏实的、客观的、哲学式的存在,但现代的山水存在太多非自然的图示,二者无疑是矛盾的。利用这一独特的传统意向,尚扬无声的抗议:人与自然的关系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董其昌计划-2》(图3.3-1)中,画面被三联分割,最左边是董其昌仿米云晖的近景山水,中间则是仿倪瓒的荒山远景,往右就直接变成了网络化的风

个体经验的符号化表达 ——尚扬艺术研究


-1《董其昌计划-2》Fig3.3-1《DongQichangplan-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尚扬创作风格简析[J]. 徐亮节.  美术. 2019(06)
[2]白内障与未知物 尚扬近作中的生态意识[J]. 封帆.  新美术. 2018(06)
[3]悖谬、反讽与身体的历史——论尚扬[J]. 陈剑澜.  文艺研究. 2017(08)
[4]当代精神与古典气质的契合(访谈)[J]. 尚扬,赵野.  西部. 2015(01)
[5]尚扬“合众为一”之后的现实蜕变[J]. 李宁.  东方艺术. 2012(21)
[6]坍塌的风景之日志[J]. 尚扬.  美苑. 2012(05)
[7]尚扬创作评述[J]. 周爱民.  中国艺术. 2009(02)
[8]大风景的文化逻辑与视觉方式的特性——杜曦云对话尚扬[J]. 杜曦云.  东方艺术. 2008(11)
[9]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与符号语言[J]. 贾力庸.  林区教学. 2007(Z1)
[10]“大风景”:尚扬的艺术世界[J]. 余虹.  文艺研究. 2004(05)

硕士论文
[1]尚扬绘画研究[D]. 张安明.华中师范大学 2019
[2]从“大风景”到“剩水图”[D]. 王明月.安徽大学 2018
[3]尚扬绘画创作中的材料语言研究[D]. 潘辉.华中师范大学 2018
[4]从图像符号到图式语言[D]. 陈思.苏州大学 2014
[5]符号化语言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价值探析[D]. 李晓晓.华中师范大学 2013
[6]借鉴与自省[D]. 陈波.曲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92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92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