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20:16
  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是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一部分,而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是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始终以军事人物、军事事件、军事生活作为描绘对象,创作思想始终与中国政治思想同步,弘扬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人和拥护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突显出军事题材版画创作艺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倡导“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方向。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有新动向、新征程;更要认清不足,并要及时解决;要始终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基调,传递新时代需要的正能量,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本文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70年间为范围,对四川当代的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四川何时出现军事题材版画创作进行了阐述,并对解放前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进行了基本的分析;其次,对它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创作现状进行了梳理;再次,重点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从中找寻四川当代军事题...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研究


《金刚经》扉页

公元,欧洲,木刻版画,版画


1.1 版画发展概述1.1.1 版画起源最早出现版画的国家,应该是中国,并且是以木刻版画形式出现。鲁迅说过:“镂像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鲁迅:《<笺谱>序》)③目前学术界普遍把中国的《金刚经》扉页看成是最早的版画作该作品可追溯到唐咸通九年,这件作品原件现在保留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内图 1),而欧洲发现的最早的版画,是木刻版画《圣科利斯朵夫图》(如图 2)者之间相差了 555 年。《金刚经》扉页木版画人物丰富,线条细密流畅,可出我国木刻版画在唐代的技艺已经非常精湛,艺术水平也较高。从发展的角胆推断,中国木刻版画的出现时间,应该还可以向前推,只是现有的考古发没有更多的佐证来证明而已。

版画,木刻,中国版画,艺术形式


这让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创作版画,许多有进步思想学员开始接绘画艺术创作形式,创作版画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慢慢生根发芽。“中有木刻这种艺术形式,但它作为一种创作的手段还是 20 世纪的事情要指的就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推动了中国版画从复制版画转变的意义所在,是中国创作版画出现的开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绵竹年画与桃花坞年画之比较[J]. 高琳琳.  大众文艺. 2018(22)
[2]重庆抗战木刻版画的审美特征与当代创作启示[J]. 杨悦,汤祖雷.  美术研究. 2018(04)
[3]“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诞生的前前后后[J]. 余玮.  新湘评论. 2018(10)
[4]抗战版画与民族精神——从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说起[J]. 黄乔生.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5]不朽的名著,不朽的插图——《红岩》插图创作的前后[J]. 邓中和.  美术. 2016(08)
[6]抗战时期盐阜地区的美术宣传团体[J]. 夏治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4(06)
[7]为了世界和平而战——当代俄罗斯卫国战争题材绘画创作[J]. 斯维特拉娜·叶尔绍娃.  美术. 2014(10)
[8]《雷锋》(版画1963年)[J]. 吴强年.  百年潮. 2013(03)
[9]简评隋自更的军事题材版画创作[J]. 许向群.  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 2012(11)
[10]封面《雷锋》赏析[J].   新湘评论. 2012(06)

博士论文
[1]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D]. 陆永祥.西安美术学院 2010
[2]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 谢春.四川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当代军事题材绘画表现形式研究[D]. 罗盛克.广西艺术学院 2017
[2]从四川版画的发展看继承传统的重要性[D]. 刘童成.西南民族大学 2017
[3]文革时期工业题材版画艺术研究[D]. 黄琦睿.华南理工大学 2016
[4]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版画审美价值研究[D]. 王进.西南大学 2011
[5]论军事题材绘画的多样性表达[D]. 黄小宁.中央美术学院 2009
[6]柯勒惠支版画艺术与中国现实主义版画创作[D]. 胡卫国.华中师范大学 2007
[7]“文革版画”艺术价值研究[D]. 王君.西南大学 2007
[8]重温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D]. 陈娥.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22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22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