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革时期油画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21:42
我国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政治动乱,文革其以意识形态和文化属性为阶级划分标准,给中国文艺界乃至中国人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艺带有明显而深刻的政治烙印,文艺是革命的武器和工具之一,为政治所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艺创作必定以政治主题为前提和基础,在此期间的艺术作品衍生出了统一而制式化的风格,“高大全、红光亮”和英雄化的审美趣味从最初的舞台效果影响至美术风格,在国家形势的驱使下偏安一隅的广东油画家在不能避免上层建筑的俗套的同时发展出文革期间油画新特点,开创了“逆光”“冷色调”等与“高大全”“红光亮”并非一致的一种表达方式,结合广东的地理风情和地方特点成功地塑造出符合政治意图、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油画作品,这些优秀的油画家和油画作品在特有的历史时期如同昙花一现,随着文革的结束不复重现,而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则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也就毋庸置疑了。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课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主要叙述了文革的起源和在马克思、毛泽东文艺思想影响下的文革时期的中国美术概况。第三章主要叙述广东油画的发展历程。...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汤小铭《永不休战》,1963年,油画
并解释说:“当时都讲‘红光亮’,如果影,会被批判说‘给英雄抹黑’。但我却很喜颜色更灿烂;第二,当时都用仰视角度,显得法,感觉较亲切;第三,当时的宣传画都用暖冷色调。这三点与当时的艺术气氛很不吻合。”衍宁、招炽挺共同绘制的油画《伟大的教导》:致,而左右两旁战士则出现在背光或者逆光当”、“背光”虽不符合“高大全、红光亮”的,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画家刻意安排建筑物黄金分割和刚好四分之三的光面,显示了主要虽然不能把毛主席和战士的形象表现得光辉耀肃。
在文革的“枪林弹雨”还能描绘出这么愉的独白,一个年轻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渴,这种强烈的愿望看似任性地出现在文革更加感人。材人影响最为深远的口号之一。由于新中国束缚下解放并且取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地美术作品的喜好表达的主题之一。然而,,并不是常人印象中体现的女性形象,而革时期全国普遍表达革命女性题材的一男性化。马克思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J]. 马伟明. 长沙大学学报. 2010(01)
[2]“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艺术与政治——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东美术创作为中心[J]. 李公明. 开放时代. 2007(03)
[3]罗工柳在六十年代初那几年[J]. 钟涵. 美术研究. 2006(04)
本文编号:3425016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汤小铭《永不休战》,1963年,油画
并解释说:“当时都讲‘红光亮’,如果影,会被批判说‘给英雄抹黑’。但我却很喜颜色更灿烂;第二,当时都用仰视角度,显得法,感觉较亲切;第三,当时的宣传画都用暖冷色调。这三点与当时的艺术气氛很不吻合。”衍宁、招炽挺共同绘制的油画《伟大的教导》:致,而左右两旁战士则出现在背光或者逆光当”、“背光”虽不符合“高大全、红光亮”的,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画家刻意安排建筑物黄金分割和刚好四分之三的光面,显示了主要虽然不能把毛主席和战士的形象表现得光辉耀肃。
在文革的“枪林弹雨”还能描绘出这么愉的独白,一个年轻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渴,这种强烈的愿望看似任性地出现在文革更加感人。材人影响最为深远的口号之一。由于新中国束缚下解放并且取得了和男性同等的地美术作品的喜好表达的主题之一。然而,,并不是常人印象中体现的女性形象,而革时期全国普遍表达革命女性题材的一男性化。马克思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J]. 马伟明. 长沙大学学报. 2010(01)
[2]“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艺术与政治——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东美术创作为中心[J]. 李公明. 开放时代. 2007(03)
[3]罗工柳在六十年代初那几年[J]. 钟涵. 美术研究. 2006(04)
本文编号:3425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2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