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建国十七年工笔人物画语言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07:10
  在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间,平稳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工笔人物画在绘画方法和品评标准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完成了一次语言转型。这次语言转型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影响到工笔人物画界,真实再现对象的工笔人物画作品成为部分文人和画家所欣赏和追求的对象,工笔人物画的语言转型自此发端。建国后政府推行的文艺政策为工笔人物画改革制定了中西融合的大方向,画家在进行融合实践的同时又在理论上展开了论争,最终确定了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因而成功地解决了以传统的笔墨技法表现写实的当代人物的问题,完成了语言转型。概括地说,自民国至建国十七年间,工笔人物画成功地自传统绘画语言过渡到了现代绘画语言——从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语言过渡到了融合传统绘画语言和西画写实主义技法,摆脱了原本脱离现实的状况,重新走向了繁荣。这次语言转型对同时期及其之后的国画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追溯转型的理论源头、分析转型的技术探索、归纳转型的艺术面貌来展开分析,再现建国后十七年工笔人物画语言转型的完成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建国十七年工笔人物画语言转型研究


2面感和装饰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陈师曾《北京风俗》在人物画史上的创新和影响[J]. 滕晓敏.  书画艺术. 2008(04)
[2]大转折中的选择性重建——20世纪美术思潮论略[J]. 张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09)
[3]我院修订专业课教学大纲的概况[J]. 宋忠元.  新美术. 1991(01)
[4]徐启雄的现代风情画[J]. 夏硕琦.  美术. 1985(12)
[5]来函照登[J]. 孟兰亭.  美术. 1962(04)
[6]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J]. 蒋兆和.  美术研究. 1959(02)
[7]国画与素描[J]. 王曼硕.  美术研究. 1957(02)
[8]溫故知新[J]. 艾中信.  美术. 1957(05)
[9]关于彩墨画系安排素描和临摹作业的问题[J]. 莫朴.  美术研究. 1957(01)
[10]从创作实践谈接受遗产问题[J]. 黄均.  美术. 1955(07)

博士论文
[1]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D].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本文编号:3425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25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