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08:47
  本文主要以心理-性别的视角,分析奥地利画家克利姆特绘画创作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揭示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心理特质的内在关联,探寻其绘画中女性图像蕴涵的心理含义,以期对他的绘画做出新的、更为深入的读解和阐释。对心理本能欲望的关注,是克利姆特绘画艺术的潜在核心。这既是西方十九世纪末现代主义初期心理转向的文化思潮与奥地利民族内向性心理特质的凝聚,也是画家男性心理情结的呈现。他的寓意性绘画、女性肖像画和女性人体素描,这三个创作时期相错叠、创作内容相关联的创作领域,对应着克利姆特的自我重构、心理投射、心理矛盾和心理舒解等潜在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发展历程。克利姆特在寓意性绘画中对古典神话或文学、音乐文本中的原型进行心理本能层面的重新阐释,以表现其自我重构的心理体验。他在女性肖像画中以装饰元素和男性凝视来化解其内在心理中对女性气质的迷恋和对女性力量的恐惧的矛盾并存。他在女性人体素描中营造了精神-心理情境的窥视景观,藉由对女性欲望的描绘舒解自身被压抑的心理潜能。这些心理因素是其折衷性艺术风格形成的潜在本源。其艺术风格呈现为自然主义的人物描绘和装饰化、抽象化的视觉元素相结合的形式语言,以及非理性主义的、唯美的倾向...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


《行学》打打画,43ox:30()em,19()0画面的纵向构图产生的纵深感,为仰视的视角所加强

草图,哲学


但这些交融混杂在一起的人却没有任何交《哲学》素描习作《哲学》草图图3《祈学》局部流,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又是怎样的情绪呢?游移状态中的人群没有明确的方向,因而观者不能确定从下方的老妇到卜方的婴儿,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于是,法国世纪末画家高更的“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人生思考,在奥地利画家克利姆特的绘画中得到呼应。克利姆特一导演的人间戏剧,到底要表达怎样的神秘意义?宇宙的,},巨大的斯芬克斯的谜语,究竟有没有答案?正当观者在画面,!

初稿,早现,舞台空间,现代社会


7)1903年第一次展出,与1901年所作的初稿有学》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相同,但两年后的完成作品还是早现了没有明确时空界限的舞台空间,但人物为浓缩1(lJ扭曲。这个空间被装饰性地分成了儿部分,前景的重要的“现代社会的个体们”,尤其是那个最下方的“提词员”般的女神,在这幅画中由寓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奥地利文学[J]. 马文韬.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481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81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