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钟增亚中国画创作的多元探索
发布时间:2021-11-07 09:12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中,钟增亚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他的人物画、山水画等系列作品匠心独具、清新雅致、别具一格,显示了他超凡的创作能力。本文以钟增亚的绘画创作实践为基础,分析了他在中国画创作上的多元探索,以及他在创作表现上的特殊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7 页
【图文】:
钟增亚《楚人》中国画
在钟增亚的中国画创作中,《梦乡》是受到徐悲鸿《愚公移山》影响的一幅作品。该作品融合西方绘画技法,并有效地吸收现代派艺术的创作思路,使作品既具有中国的神韵,又具有西方的风采,既有中国的庄严,又透着西方的浪漫。作品《野山》用近乎原始的粗犷线条横勾竖画,把三位裸体女性在山野中歇息的不同姿态生动地描绘出来。画面虽以女性为表现题材,却以粗狂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创作者无意于女性的纤细和优美,而着眼于体现野山之“野”,在近似原始的、朴素的表现上带有几分粗率和荒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既有西画的造型风格,又有本土的审美意趣,能“在人体美中发现宇宙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1]。作品《神女池》中一群女子悠闲地陶醉在池中、石畔、泉下、涧边,或濯足或洗发或沐身或坐于石间小憩,姿态各不雷同,画面风姿绰约、异彩缤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创作者以墨染法塑造形象,画面水墨氤氲、薄暮朦胧,给人以神秘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丰富联想。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荃》中说“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有柳则灵”,阐述了在绘画创作构思上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在钟增亚现代山民与仕女系列的创作中,创作者采用色彩与水墨相混的表现手法,运用古代的“十八描”线描技法,又融入西方的绘画元素,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惠安阿妹》《琅琅读书声》中,创作者运用传统的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进行创作,流畅而轻快的线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性肌肤的润泽、身姿的窈窕。作品犹如徐徐清风般缠绵柔情,线条与色块交相辉映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相互衬托、对照,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画面感染力更加强烈。他的作品《海韵》近处以浓墨染成“礁石”,中间海滩用粗犷的线条表现,女性则以纤细的线条为之,两组表现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钟增亚曾说:“我很少在人物画的背景上留空白。我在补景的问题上作了多年的探索。人物与山水的结合也是我画风的一大特色”。[1]在他的作品中,山与水相得益彰,自然和谐,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像《火辣的季节》,创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千峰万壑,在太阳的照射下,散落在群山中青翠的树木被烤成了淡绿色,被太阳烤得火红的山脊形成画面的主色调,一片金黄色的梯形稻田从山沟中悠然流出。在作品中,人物成了山水的陪衬,红、黑、黄、绿、白、青等色彩一并渲染出一幅华丽、斑驳的酷暑景色图,令人心旷神怡。作品《夕照》中,在夕阳的辉映下,有的被染成橙黄色,有的被染成橘红色,有的又暗下去,暗成浅灰色,就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般,山梁是淡黄,树叶是红色,斑斑点点,漫山遍野;一条白色的山溪飞流直下,拐进山窝不见踪影,又似瀑布,从山间倾倒而出,沿着山脚渐宽的水面奔流而去,与黑瓦白墙的村庄和人影构成一幅五彩绚烂、鲜艳夺目的晚霞夕照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他对自然、山川的赞美之情。钟增亚的《空山新雨后》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整幅画面由黑、白、浅灰、中灰、深灰组成,愈黑的地方,沟愈深,树愈多;愈淡的地方,峰愈多,树愈少。山峰从右侧开始,一层层不断往上延伸,直到与蓝天衔接。画面完全用黑白表现,画中峰峦层迭,沟壑纵横,树枝丛生,作品笔法疏放而意态婉曲,形式简练而精致深沉,自有一种“道不自器”“如幽匪藏”的意趣。作品《春韵》显得更加凝重而生气勃勃,作品以浓墨为主,山岭沟壑都被密密麻麻的大小树木所遮蔽,山的起伏全以峰峦的变化与树的多少来显现。山脚那几块大田垄里,既有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又有在田间劳作的农人。那一线红房子就在油菜花背后,上下两处的几幢房子都以黑白相加予以表现。作者在需要染色的地方染上了不同颜色,但仍然以黑色为主,隐隐约约还有一点绿色。整幅作品笔酣墨畅,或白墙黑瓦的山村,或明艳坚韧的树林,或巍峨盎然的山峰,都能相映成趣、自然天成。《风雨行舟》《洞庭诗韵》《清江独钓》中山是线条,树是黑色,水是淡白,船上有帆,雾里有烟,江边有人等,都由黑、白、灰组合而成,既看不见墨的痕迹,又把色彩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形成别具恢弘旷达的气概。这种气概不仅是技巧、形式的创新,更与画家豁朗的心态有关。
本文编号:3481582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7 页
【图文】:
钟增亚《楚人》中国画
在钟增亚的中国画创作中,《梦乡》是受到徐悲鸿《愚公移山》影响的一幅作品。该作品融合西方绘画技法,并有效地吸收现代派艺术的创作思路,使作品既具有中国的神韵,又具有西方的风采,既有中国的庄严,又透着西方的浪漫。作品《野山》用近乎原始的粗犷线条横勾竖画,把三位裸体女性在山野中歇息的不同姿态生动地描绘出来。画面虽以女性为表现题材,却以粗狂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创作者无意于女性的纤细和优美,而着眼于体现野山之“野”,在近似原始的、朴素的表现上带有几分粗率和荒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既有西画的造型风格,又有本土的审美意趣,能“在人体美中发现宇宙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1]。作品《神女池》中一群女子悠闲地陶醉在池中、石畔、泉下、涧边,或濯足或洗发或沐身或坐于石间小憩,姿态各不雷同,画面风姿绰约、异彩缤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创作者以墨染法塑造形象,画面水墨氤氲、薄暮朦胧,给人以神秘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丰富联想。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荃》中说“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有柳则灵”,阐述了在绘画创作构思上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在钟增亚现代山民与仕女系列的创作中,创作者采用色彩与水墨相混的表现手法,运用古代的“十八描”线描技法,又融入西方的绘画元素,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惠安阿妹》《琅琅读书声》中,创作者运用传统的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进行创作,流畅而轻快的线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性肌肤的润泽、身姿的窈窕。作品犹如徐徐清风般缠绵柔情,线条与色块交相辉映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相互衬托、对照,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画面感染力更加强烈。他的作品《海韵》近处以浓墨染成“礁石”,中间海滩用粗犷的线条表现,女性则以纤细的线条为之,两组表现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钟增亚曾说:“我很少在人物画的背景上留空白。我在补景的问题上作了多年的探索。人物与山水的结合也是我画风的一大特色”。[1]在他的作品中,山与水相得益彰,自然和谐,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像《火辣的季节》,创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千峰万壑,在太阳的照射下,散落在群山中青翠的树木被烤成了淡绿色,被太阳烤得火红的山脊形成画面的主色调,一片金黄色的梯形稻田从山沟中悠然流出。在作品中,人物成了山水的陪衬,红、黑、黄、绿、白、青等色彩一并渲染出一幅华丽、斑驳的酷暑景色图,令人心旷神怡。作品《夕照》中,在夕阳的辉映下,有的被染成橙黄色,有的被染成橘红色,有的又暗下去,暗成浅灰色,就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般,山梁是淡黄,树叶是红色,斑斑点点,漫山遍野;一条白色的山溪飞流直下,拐进山窝不见踪影,又似瀑布,从山间倾倒而出,沿着山脚渐宽的水面奔流而去,与黑瓦白墙的村庄和人影构成一幅五彩绚烂、鲜艳夺目的晚霞夕照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他对自然、山川的赞美之情。钟增亚的《空山新雨后》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整幅画面由黑、白、浅灰、中灰、深灰组成,愈黑的地方,沟愈深,树愈多;愈淡的地方,峰愈多,树愈少。山峰从右侧开始,一层层不断往上延伸,直到与蓝天衔接。画面完全用黑白表现,画中峰峦层迭,沟壑纵横,树枝丛生,作品笔法疏放而意态婉曲,形式简练而精致深沉,自有一种“道不自器”“如幽匪藏”的意趣。作品《春韵》显得更加凝重而生气勃勃,作品以浓墨为主,山岭沟壑都被密密麻麻的大小树木所遮蔽,山的起伏全以峰峦的变化与树的多少来显现。山脚那几块大田垄里,既有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又有在田间劳作的农人。那一线红房子就在油菜花背后,上下两处的几幢房子都以黑白相加予以表现。作者在需要染色的地方染上了不同颜色,但仍然以黑色为主,隐隐约约还有一点绿色。整幅作品笔酣墨畅,或白墙黑瓦的山村,或明艳坚韧的树林,或巍峨盎然的山峰,都能相映成趣、自然天成。《风雨行舟》《洞庭诗韵》《清江独钓》中山是线条,树是黑色,水是淡白,船上有帆,雾里有烟,江边有人等,都由黑、白、灰组合而成,既看不见墨的痕迹,又把色彩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形成别具恢弘旷达的气概。这种气概不仅是技巧、形式的创新,更与画家豁朗的心态有关。
本文编号:3481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815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