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
发布时间:2021-11-09 11:06
“似”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的最终确立,与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同步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对山川的描绘先秦即出现,但在东晋以前,都是作为人物的陪衬和背景,山水在画面上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文学的情形也一样。诗文中描绘山川,也古已有之,但那也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描绘。只有文人们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把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独立的山水诗和山水游记才可能出现。而这一现象,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身处乱世中的文人,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山水,便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医治心灵创伤的所在。当他们面向山水、走向山水时,他们发现了山水之美,而山水之美也给了他们的精神以慰藉。他们要把面对山水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或用诗笔,或用画笔。于是,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便大量产生。以诗文或以画笔描绘山水成为一种风气,于是就有了相应的理论问题出现。应该说,“似”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其他的许多理论问题,都由“似”这一概念所衍生,都关乎对“似”的理解,都牵涉到对“似”的态度。“传神”、“气韵”、“生动”这一类概念,其实都由“似”所派生,都是针对“似”而提出的问题,都表达着对“似”的认识、体悟。...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神”、“形似”与“似”的概念形成
第一节 “形神”之争
第二节 “形”与“神”:从人物品藻到艺术评价
第三节 “似”之概念的确立 ——兼论“神似”不应与“形似”对举
第四节 以“似”为核心的几种态度
第二章 “形似”作为最基本的尺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存形莫善于画”画之为画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顾恺之与谢赫的公案
第四节 “真境逼而神境生”:“形似”与“神韵”之关系
第三章 “不似之似”:对“形似”的质疑与反思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质疑和反思“形似”的两种理由
第三节 若干个案分析
第四节 “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基本的追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思想[J]. 马勇. 美术大观. 2009(09)
[2]对顾恺之“形神论”中“形”指向的再认识[J]. 胡军. 艺术.生活. 2009(05)
[3]写意人物画的以形传神影响因素研究[J]. 张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浅谈中国画的“气韵”传承及探源[J]. 刘化宇.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11)
[5]徐渭绘画艺术中的“本色”思想[J]. 黄利萍. 艺术百家. 2007(02)
[6]略论元代文人画的形似与笔墨表现[J]. 邓益民. 美术观察. 2006(08)
[7]“不似之似”的审美内涵及其现代启示[J]. 张学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8]黄宾虹论[J]. 范曾. 文艺研究. 2006(06)
[9]论中国画脉络发展中“形”与“神”的关系[J]. 江丽亚. 艺术百家. 2006(03)
[10]关于中国画继承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 徐培晨. 艺术百家. 2006(03)
本文编号:3485213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神”、“形似”与“似”的概念形成
第一节 “形神”之争
第二节 “形”与“神”:从人物品藻到艺术评价
第三节 “似”之概念的确立 ——兼论“神似”不应与“形似”对举
第四节 以“似”为核心的几种态度
第二章 “形似”作为最基本的尺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存形莫善于画”画之为画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顾恺之与谢赫的公案
第四节 “真境逼而神境生”:“形似”与“神韵”之关系
第三章 “不似之似”:对“形似”的质疑与反思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质疑和反思“形似”的两种理由
第三节 若干个案分析
第四节 “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中国绘画史上最基本的追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思想[J]. 马勇. 美术大观. 2009(09)
[2]对顾恺之“形神论”中“形”指向的再认识[J]. 胡军. 艺术.生活. 2009(05)
[3]写意人物画的以形传神影响因素研究[J]. 张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浅谈中国画的“气韵”传承及探源[J]. 刘化宇.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11)
[5]徐渭绘画艺术中的“本色”思想[J]. 黄利萍. 艺术百家. 2007(02)
[6]略论元代文人画的形似与笔墨表现[J]. 邓益民. 美术观察. 2006(08)
[7]“不似之似”的审美内涵及其现代启示[J]. 张学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8]黄宾虹论[J]. 范曾. 文艺研究. 2006(06)
[9]论中国画脉络发展中“形”与“神”的关系[J]. 江丽亚. 艺术百家. 2006(03)
[10]关于中国画继承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 徐培晨. 艺术百家. 2006(03)
本文编号:3485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852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