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19:06
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历程中,唐代人物画曾经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可是,我们今天籍以了解唐代人物画真实面貌的传世作品不仅很少,而且几乎都有存疑,寺观壁画仅见于文献,遗存的洞窟壁画大多缺少明确的纪年。所幸,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唐代墓葬中反映人物画风貌的实物纷纷出土,以相当充足的数量和断代的明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材料的不足。其中,石椁人物线刻就是我们间接了解唐代人物画的一种有力的参照对象。唐代石椁墓的墓主,绝大多数是京畿地区正二品以上的高官或皇族成员,创作者则是拥有较高官阶的画家、皇家画师和甄官署刻工,因此,石椁人物线刻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层的审美取向,从而为我们今天清晰地认知唐代人物画的时代风格及其形态流变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从20世纪中期开始,通过系统发掘与整理,现已发现唐代石椁墓29座,分属于初唐至盛唐的117年之间,其中刻有人物线刻的石椁19具,本文从中采集到275个线刻人物形象,为进行唐代绘画风格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唐代石椁人物线刻是以“白画”为样本,顺应石材特性,以刀代笔,以刻石代勾描而呈现的特有艺术样式。从其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刀代笔”的技...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2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唐代石椁墓分布图
摹本《凌烟阁功臣图》中侯君集所戴的进德冠1。向南间,线刻侍女一人,着圆领袍服,腰系革带并吊铰链及荷头,双手环抱于胸前。(图 I-9)(图 I)韦询墓石椁人物线刻分布图。
襆头、拱手而立的男态丰腴的侍女。(图 S)人物图像(727 年)可汉,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据墓志载:。2阿史那怀道十娃夫人安氏,瀚海国夫于长安,时年五十有九。玄宗感念因其(图 S)秦守一墓石椁壁板线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白画”辨[J]. 李杰. 艺术教育. 2011(01)
[2]新发现的唐武令璋石椁和墓志[J]. 王勇刚,白保荣,宿平. 考古与文物. 2010(02)
[3]试析隋唐绘画创作的地理分布[J]. 赵振宇. 美术观察. 2010(01)
[4]中国古代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演变——兼议《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年代[J]. 张朋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4)
[5]石刻线画之发展及其研究价值[J]. 王树村. 美术研究. 2007(03)
[6]关于《簪花仕女图》的时代问题[J]. 孙亚光. 今日科苑. 2007(12)
[7]传周昉《簪花仕女图》年代问题研究现状[J]. 姜丽平.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7)
[8]《佛说造像量度经》:作者及汉译者[J]. 孙晓晨. 南方文物. 2006(04)
[9]论“比德”到“畅神”的审美嬗变与唐代典型画风的演化[J]. 范文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3)
[10]陕西长安兴教寺发现唐代石刻线画“捣练图”[J]. 刘合心. 文物. 2006(04)
博士论文
[1]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D]. 韩刚.中央美术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传统中西绘画空间意识比较[D]. 陈斌.河南大学 2007
[2]唐代绘仕女画及审美风气的演变[D]. Biljana Ciric.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7781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2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唐代石椁墓分布图
摹本《凌烟阁功臣图》中侯君集所戴的进德冠1。向南间,线刻侍女一人,着圆领袍服,腰系革带并吊铰链及荷头,双手环抱于胸前。(图 I-9)(图 I)韦询墓石椁人物线刻分布图。
襆头、拱手而立的男态丰腴的侍女。(图 S)人物图像(727 年)可汉,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据墓志载:。2阿史那怀道十娃夫人安氏,瀚海国夫于长安,时年五十有九。玄宗感念因其(图 S)秦守一墓石椁壁板线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白画”辨[J]. 李杰. 艺术教育. 2011(01)
[2]新发现的唐武令璋石椁和墓志[J]. 王勇刚,白保荣,宿平. 考古与文物. 2010(02)
[3]试析隋唐绘画创作的地理分布[J]. 赵振宇. 美术观察. 2010(01)
[4]中国古代人物画构图模式的发展演变——兼议《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年代[J]. 张朋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4)
[5]石刻线画之发展及其研究价值[J]. 王树村. 美术研究. 2007(03)
[6]关于《簪花仕女图》的时代问题[J]. 孙亚光. 今日科苑. 2007(12)
[7]传周昉《簪花仕女图》年代问题研究现状[J]. 姜丽平.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7)
[8]《佛说造像量度经》:作者及汉译者[J]. 孙晓晨. 南方文物. 2006(04)
[9]论“比德”到“畅神”的审美嬗变与唐代典型画风的演化[J]. 范文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3)
[10]陕西长安兴教寺发现唐代石刻线画“捣练图”[J]. 刘合心. 文物. 2006(04)
博士论文
[1]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D]. 韩刚.中央美术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传统中西绘画空间意识比较[D]. 陈斌.河南大学 2007
[2]唐代绘仕女画及审美风气的演变[D]. Biljana Ciric.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7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877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