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08:48
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技艺最为辉煌的时代。相应的,各类书籍中的插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论是在科技方面给予插图制作的支持(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结构、商业机制中出现的新的时代特色(封建制度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官方及民间出版业的商业化进程),都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插图的大发展。 历代先贤大家对明代书籍和它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十分详尽的研究,相关著作更是浩若烟海,专门研究明代图书插图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但是针对科普类图书插图进行系统、深入调研的著作资料却并不多见。首先,本文希望可以在诸多先贤大家的研究基础上,在科普类图书插图的研究工作中作出一些建设性的探索。通过各种类比和分析,以期在总体上把握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略显粗粝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理性思想,在这种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其次,从明代的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中探寻影响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的种种相关因素,深入研究此类插图的学术价值及艺术特点。 最后希望通过上文的论述,总结当下科普类图书的没落及插图质量的下降这一现状的原因,并...
【文章来源】: 李阳 北京服装学院
【文章页数】:64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明代书籍出版业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2.1 明代出版印刷机构表现出的新特点
2.2 明代印刷技术发展对图书插图的影响
2.3 明代书籍装帧发展对科普类图书的影响
本章注释
三、古代科普类图书及其插图在明代的发展
3.1 古代科普类图书与现代定义的异同
3.2 明代科普类图书的巨大发展及原因
3.3 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的特性及成因
本章注释
四、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系统分析
4.1 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
4.2 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与通俗读物插图之间的差异
4.3 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画面构成系统研究
4.4 明代普类书籍插图发展历程及时代面貌
4.5 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对当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的启示
本章注释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看戏曲的文人化进程 [J]. 张玉勤. 学术论坛. 2010(09)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征 [J]. 王玉琦.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5)
[3]《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 [J]. 全崴.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4]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原因 [J]. 彭龙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03)
[5]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J]. 赵春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6]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 [J]. 陈大康. 文学遗产. 2000(02)
硕士论文
[1]晚明刻书的制造系统[D]. 王晓松.汕头大学. 2007
[2]晚明小说审美与大众阅读兴趣[D]. 刘志凤.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0337
【文章来源】: 李阳 北京服装学院
【文章页数】:64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明代书籍出版业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2.1 明代出版印刷机构表现出的新特点
2.2 明代印刷技术发展对图书插图的影响
2.3 明代书籍装帧发展对科普类图书的影响
本章注释
三、古代科普类图书及其插图在明代的发展
3.1 古代科普类图书与现代定义的异同
3.2 明代科普类图书的巨大发展及原因
3.3 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的特性及成因
本章注释
四、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系统分析
4.1 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
4.2 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与通俗读物插图之间的差异
4.3 明代科普类书籍插图画面构成系统研究
4.4 明代普类书籍插图发展历程及时代面貌
4.5 明代科普类图书插图对当代科普类图书插图的启示
本章注释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看戏曲的文人化进程 [J]. 张玉勤. 学术论坛. 2010(09)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征 [J]. 王玉琦.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5)
[3]《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 [J]. 全崴.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4]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原因 [J]. 彭龙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03)
[5]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J]. 赵春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6]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 [J]. 陈大康. 文学遗产. 2000(02)
硕士论文
[1]晚明刻书的制造系统[D]. 王晓松.汕头大学. 2007
[2]晚明小说审美与大众阅读兴趣[D]. 刘志凤.南昌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0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3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