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1-12-10 15:13
李可染(1907—1989)的山水画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固然与李可染的朴实勤奋和革新创造有关,但更与时代的变化进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有关。“李可染的一生处于时代的动荡和变革之中,在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他的艺术发展始终伴随着时代进程的节奏,以超常的智慧和苦学的精神,不断调节发展的路向以适应时代和艺术发展的需要,表现出了他立身于世的时代责任和文化自觉。这之中的核心是,李可染一以贯之地把艺术放在首位,或用艺术反映时代,或用艺术表现时代。”(美术报/2010年/12月/11日/第003版)在新旧交替的大势下,李可染适应了文化主流而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和调动自己的各种资源,从而在其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辉煌巨大的声名。运用布迪厄的“艺术场”理论作为工具来解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成功,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艺术创作背后的各种因素的重要,多方面地探析促成李可染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的潜在规则。本文通过将李可染及其山水画置于艺术场中,从而揭示了李可染及其山水画是场域运动的结果。清末民初,李可染出生在徐州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缺少足够的家庭文化资本继承。李可染凭借自己的天资、兴趣和聪颖,被当时家乡的...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李可染艺术与场域的关系
一 主要观点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解读
第一节 场域中的博弈
第二节 积累的文化资本
第三节 交流中的社会资本
第四节 历史的习性和即时的策略
第五节 场域与资本、习性的结构关系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的场域性背景
第一节 社会场域与艺术资本
第二节 山水画的产生与进程
第三节 山水画的规律与传统
第四节 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李可染山水画的语言形式建构
第一节 场域与习性——李可染的现实人生轨迹
第二节 继承与变异——李可染山水画形式风格建构
第三节 认可与权威——李可染绘画艺术的“文化资本”属性
第四章 李可染山水艺术的场域形态审视
第一节 成功的艺术范式
第二节 权威的文化身份
第三节 转换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超常的社会价值
结论:李可染山水画成就的“神圣化”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国风光——李可染的“银色意向山水”[J]. 孙美兰. 艺术市场. 2003(07)
[2]符号权力和抵抗政治——布迪厄的文化理论[J]. 张意. 国外理论动态. 2003(03)
[3]李可染之再认识[J]. 梅墨生. 东方艺术. 2003(01)
[4]不朽的创造——李可染写意人物和牛图小引[J]. 孙美兰. 文艺研究. 1991(05)
[5]李可染的山水画[J]. 郎绍君. 文艺研究. 1991(05)
[6]从自然到艺术的跋涉——李可染素描、速写论评[J]. 刘曦林. 文艺研究. 1991(05)
[7]最后一课[J]. 李松. 美术. 1990(03)
[8]画坛之尊——怀念可染老师[J]. 贾又福. 美术. 1990(03)
本文编号:353287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李可染艺术与场域的关系
一 主要观点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解读
第一节 场域中的博弈
第二节 积累的文化资本
第三节 交流中的社会资本
第四节 历史的习性和即时的策略
第五节 场域与资本、习性的结构关系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的场域性背景
第一节 社会场域与艺术资本
第二节 山水画的产生与进程
第三节 山水画的规律与传统
第四节 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李可染山水画的语言形式建构
第一节 场域与习性——李可染的现实人生轨迹
第二节 继承与变异——李可染山水画形式风格建构
第三节 认可与权威——李可染绘画艺术的“文化资本”属性
第四章 李可染山水艺术的场域形态审视
第一节 成功的艺术范式
第二节 权威的文化身份
第三节 转换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超常的社会价值
结论:李可染山水画成就的“神圣化”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国风光——李可染的“银色意向山水”[J]. 孙美兰. 艺术市场. 2003(07)
[2]符号权力和抵抗政治——布迪厄的文化理论[J]. 张意. 国外理论动态. 2003(03)
[3]李可染之再认识[J]. 梅墨生. 东方艺术. 2003(01)
[4]不朽的创造——李可染写意人物和牛图小引[J]. 孙美兰. 文艺研究. 1991(05)
[5]李可染的山水画[J]. 郎绍君. 文艺研究. 1991(05)
[6]从自然到艺术的跋涉——李可染素描、速写论评[J]. 刘曦林. 文艺研究. 1991(05)
[7]最后一课[J]. 李松. 美术. 1990(03)
[8]画坛之尊——怀念可染老师[J]. 贾又福. 美术. 1990(03)
本文编号:3532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3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