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戴着枷锁舞蹈”——中国画创作中的戏剧“间离效果”

发布时间:2021-12-10 20:59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怎么画”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当代,创作者—作品—欣赏者,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及迅捷。作者在创作艺术品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作品的欣赏功能及被认知价值。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艺术品已不光只是现实生活的单纯再现或是个人情感的纯粹宣泄。如何把握创作过程中的“欣赏效果”,已成为当代画家的重要任务。本文借鉴戏剧艺术理论中的“间离效果”的概念,结合戏剧表演艺术中的各种方式手段及具体理论,论证了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也需要引入“疏离”及“陌生化”等概念,使中国画的创作更符合绘画艺术的形象性、审美性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间离效果”的涵义
第二章 “间离效果”的应用
    第一节 从创作高度看“间离效果”
        一、在中国戏剧中
        二、在中国绘画中
    第二节 从形式及内容角度看“间离效果”
        一、在中国戏剧中
        二、在中国绘画中
    第三节 从欣赏角度看“间离效果”
        一、在中国戏剧中
        二、在中国绘画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J]. 王晓华.  外国文学评论. 1996(01)



本文编号:3533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33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