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动漫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职动漫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摘要】:学习共同体是新课程建设导向下探索新型教学组织理念和形式的结果。中职动漫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教学需要多元异质性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而在中职动漫教学中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动漫专业的有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心智与心性的发展,满足学生主体性身份的诉求,以及新课程建设导向下探索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呼唤。因此,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中职动漫专业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援引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中职动漫专业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探寻中职动漫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范式,从而展开关于中职动漫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以期改善动漫专业教学现状,找出以往教学影响学生学习的痼疾。通过初步构建学习共同体、运行学习共同体、调整学习共同体、完善学习共同体等这一系列的教学策略,采用课堂实地观察、撰写教学日志、分析学生作业、学生个别访谈等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在中职动漫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学生动漫专业学习兴趣问卷和学生动漫专业学习成绩的前后测对比分析,粗浅地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动漫专业的教学具有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科特征,将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结论与方法引入中职动漫专业教学是可行的。2.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进行中职动漫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形成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共同愿景来明显地改善学生之间的学习同伴关系,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学习内容的适度延伸使得学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明显提高了中职学生动漫专业学习的成绩。3.进行中职动漫专业教学的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关键是构建适宜的教学策略。契合学科特性和学生需求的学习共同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本实践研究取得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在中职动漫专业教学中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动漫教学 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12;J218.7-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8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8-12
- 1.2.1 研究目的8-10
- 1.2.2 研究意义10-12
- 1.3 研究设计12-16
- 1.3.1 研究目标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3.3 研究进度13-16
- 第2章 理论依据16-24
- 2.1 国内外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概况16-18
- 2.1.1 关于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研究16-17
- 2.1.2 关于学习共同体特征的研究17-18
- 2.1.3 关于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的研究18
- 2.2 国内外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概况18-19
- 2.3 中职动漫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理论基础19-24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9-21
- 2.3.2 合作学习理论21-22
- 2.3.3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22-24
- 第3章 中职动漫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与问题24-30
- 3.1 调查目的24
- 3.2 调查设计24-26
- 3.2.1 问卷的编制24
- 3.2.2 调查对象24-25
- 3.2.3 问卷的信效度25-26
- 3.3 调查数据分析与结果26-28
- 3.3.1 中职学生动漫专业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结果26
- 3.3.2 中职学生动漫专业学习文本生动性的调查结果26-27
- 3.3.3 中职学生动漫专业学习课堂参与度的调查结果27
- 3.3.4 中职学生动漫专业学习任务价值性的调查结果27-28
- 3.4 主要问题28-30
- 3.4.1 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问题28-29
- 3.4.2 中职动漫专业教学的问题29-30
- 第4章 中职动漫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30-52
- 4.1 实践研究的设计30-34
- 4.1.1 实践研究对象的选取30
- 4.1.2 实践研究目标的设计30-31
- 4.1.3 实践研究的设计思路31-32
- 4.1.4 实践研究评价的设计32-34
- 4.2 实践研究的实施34-48
- 4.2.1 初步构建中职动漫专业学习共同体34-35
- 4.2.2 中职动漫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行35-36
- 4.2.3 实践研究的课例设计与分析36-47
- 4.2.4 实践研究前后的效果对比47-48
- 4.3 构建中职动漫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的结果48-50
- 4.3.1 动漫专业学习成绩明显提高48-49
- 4.3.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增强49
- 4.3.3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养成49-50
- 4.4 构建中职动漫学习共同体的问题反思50-52
- 4.4.1 学生缺乏娴熟的合作技能50
- 4.4.2 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50
- 4.4.3 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有待转变50-52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52-56
- 5.1 研究结论52-53
-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53-56
- 参考文献56-62
- 附录A 中职动漫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调查问卷62-63
- 附录B 中职动漫专业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63-65
- 附录C 中职动漫专业学生访谈提纲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宗章;;文化生态意识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3 吴彤军;;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4 周艳鲜;;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健;丁景辉;;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07期
6 赵原;;课程应是对生命存在的关照[J];文学教育(下);2012年11期
7 王君;;学习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9期
8 卢春凤;;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学习共同体[J];考试(教研版);2008年12期
9 黄玉荣;张舍茹;;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有效途径[J];大家;2011年17期
10 张萌;;构建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J];考试周刊;201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波;;学习共同体的学校[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刘雨晴;;谈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尉姬玲;;语文课构建学习共同体之我见[A];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史建英;;如何在低年级创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2-2003)[C];2004年
5 王爱武;;建构学习共同体 促进有效互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6 吴风华;;试论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7 李磊;黄菊辉;;构建党员学习共同体 促党支部文化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8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兼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未来教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之异同[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树春;;县域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研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省芜湖师范附属小学 陈红梅;如何构建阅读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记者 徐宜军;组建学习共同体,我的学习我做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闫晓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学习共同体 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马云鹏;学习共同体如何让教师留恋[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郭静;构建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N];江苏教育报;2013年
6 记者 朱振岳;两千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杭州[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万明钢 教授;建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王艳玲;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简作军;建设校长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孙波;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秋丽;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洁;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3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黎明;基础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月红;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杨慧玲;新学习共同体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於丰;基于智能手机环境的中学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3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67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