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叔式“悲观主义哲学”与绘画语言流变

发布时间:2017-09-06 13:14

  本文关键词:叔式“悲观主义哲学”与绘画语言流变


  更多相关文章: 叔本华 悲观主义 绘画语言 流变


【摘要】:悲观主义是一种与乐观主义相对立的消极的人生观。悲观主义者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注定要遭受灾难和苦恼。善和正义毫无意义,道德的价值在于戕灭欲望,叔本华作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绘画艺术。本文以悲观主义文明论作为切入点,梳理了悲观主义文明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对应悲观主义体系的各个阶段,分析叔式“悲观主义”对绘画及后来的批判艺术、观念艺术的特征及流变的影响。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悲观主义的哲学概念以及叔式悲观主义在西方社会的现象,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二章概述了悲观主义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本文从古典时期、现代主义时期以及当代艺术领域三个时间脉络分析整理了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焦虑,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苦难、贫穷、暴力以及对人性的孤独都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三章介绍的是在悲观主义思想在绘画史中的语言流变,主要是通过对主题定义上的、色彩系统上的、绘画笔触上这三个方向去分析悲观主义对于绘画的影响与相互作用。第四章是讨论“悲观主义”精神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呈现,通过不同时期作品的例举来分析悲观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艺术的表现方式的变化。结合中国特殊文化背景,肯定了“悲观主义”思想对绘画艺术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叔本华 悲观主义 绘画语言 流变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0
  • 一、叔式“悲观主义”的源起与哲学本质10-13
  • (一)“悲观主义”的哲学概念10
  • (二)“悲观主义”的源起10-11
  • (三)叔式“悲观主义”的内核11-13
  • 1.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11
  • 2.意志就是欲望,,欲望的不满足与满足,带给人的是痛苦和无聊11-12
  • 3.欲望导致人性的自私自利12-13
  • 二、西方绘画史中的“悲观主义”现象13-29
  • (一)“泛”古典主义时期绘画中的“悲观主义”情结13-15
  • (二)西方现代绘画的“悲观主义”精神15-20
  • 1.梵高作品中悲观主义气息15-16
  • 2.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16-17
  • 3.蒙克作品中的悲观主义表述17-19
  • 4.弗朗西斯·培根油画中的悲观主义态度19-20
  • 5.马克·罗斯科 大色域中的”悲观主义哲思20
  • (三)当代艺术中的“悲观主义”倾向及观念批判20-29
  • 1.达明安·赫斯特作品中的死亡符号21-23
  • 2.格哈德·里希特作品中社会学意义上的悲观主义态度23-24
  • 3.安塞姆·基弗绘画中“人的渺小”与“世界的不可知”性24-25
  • 4.严培明黑白油画中的死亡情结25-29
  • 三、西方绘画史中的“悲观主义”作品的语言流变29-39
  • (一)主题上的“悲观主义”29-33
  • 1.以死亡为主题的绘画29-32
  • 2.以暗黑艺术为主题的作品32-33
  • (二)作品色彩上的“悲观主义”33-35
  • (三)作品质感上的“悲观主义”35-39
  • 四、叔式“悲观主义”与中国当代绘画39-44
  • (一)“伤痕美术”中的悲观主义呈现39-40
  • (二)玩世现实主义艺术中的悲观主义形态40-41
  • (三)纪念性的悲观主义绘画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浅谈扬·凡·爱克的绘画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麻莉;;卢梭论自然与文明的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3 祖月翔;;读卢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陈联俊;;行政执法意识刍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胡铁生;美国革命时期政治哲学背景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6 刘欣然;周财有;;体育运动中人类身体行为的哲学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郭继民;;西方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金荣;;平等及信息平等的逻辑过程[J];图书与情报;2007年01期

9 张书琳;;以工业文明挖掘生态危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2期

10 杜敏;李泉;;从本质到方法——契约论中的理性主义与批判建构[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娜;;现代技术与奢侈关系的反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王娜;;现代技术与奢侈关系的反思[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3 计彤;;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走向的生态哲学探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贾兵;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曲丽涛;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发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祝利民;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本体论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9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邹海贵;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兆余;产权视角下的国家形成理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许崇勇;农民工平等权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颖;浅析克里姆特作品背后的隐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明彬;简约设计思想在中式新古典主义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吴敬旭;浅析中国当代意象油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卉;当代艺术“中国方式”意义的主题展览学术梳理(2000-2010)[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婷婷;试析摄影对绘画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伟改;尤内斯库“悲喜剧”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云林;黎族传统社会契约习惯法探析[D];海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3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03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