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仕女画论平面性在当代工笔画中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从唐宋仕女画论平面性在当代工笔画中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画 唐宋 仕女画 独特审美语言 光影 空间关系 平面性
【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拥有独特的审美语言的画种,中国画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工笔人物画。其艺术语言和特征有自身的规律,然而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会受其源生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而产生变化。从古至今,工笔人物画从诞生到走向不断成熟,其绘画手法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艺术特征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偏差。不同于西方科学绘画对光作用于人物产生的关系进行刻画的特点。中国画趋向于对物象平面化的表达。西方绘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于中国画“平”的特点,在颜料上、在手法上、在题材上都趋向于对物象的体积,空间关系以及色彩的真实性上进行刻画塑造。对场景的描绘多强调人物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以及不同位置的光影、色彩,十分注重大气、阳光对于描绘对象本身的影响。中国人五官造型比较平坦,鼻梁低,毛发黑,虹膜颜色深。在材料上非常适合以墨和宣纸为材料的中国画描绘。这是地域文化作用于绘画艺术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从唐宋时期的遗珍佳作来看,中国画描绘人物时采用的表达方式以平面性为主。在创作、欣赏上,按照这一审美特征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画的创作精髓。工笔人物画受封建道德标准与审美体系的影响,一直延续着程式化的模式,古代画家对中国人的描绘将注意力放在眉目,发丝,嘴唇,衣纹上,忽略了光影,体积,鼻梁,转折的要素。颜色的原始和传统也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的延续性和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是否成为阻碍中国画继续发展的因素呢?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画在独立的审美体系内不断在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以继承前人优秀的绘画理论为前提的。唐宋时期的工笔人物画发展与艺术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受时代语境的影响,画作虽较前人有一定改变却仍保留其绘画的大体风格。透过唐宋时期的仕女画分析研究中国画平面性对于中国画的创作非常重要,是找出中国画艺术语言独特性的必要途径。一个画种艺术语言的存在,必定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对周边文化产生影响。日本和韩国的艺术形式也以平面性为主,在服饰上和传统绘画中仍然延续着平面性的特点。本文致力于对古代工笔人物画的平面性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论证当代工笔人物画仍要以平面性为原则进行创作。
【关键词】:中国画 唐宋 仕女画 独特审美语言 光影 空间关系 平面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9
- 一、中国画是平面的艺术9-10
- 二、平面性在唐宋仕女画中的体现10-17
- (一)人物造型的平面性10-12
- 1.封建社会的审美体系对人物面部造型的影响10-12
- 2.封建社会禁锢下的女性行为12
- (二)色彩的应用12-14
- 1.传统色彩之间互补12-13
- 2.感性处理的平面化设色13-14
- (三)受技术手段局限的花纹布局14-15
- (四)构图原则的平远性15-17
- 三、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改变的过度西化17-22
- (一)人物造型趋于写实17-19
- 1.注重科学解剖学17-18
- 2.绘画语境的人文化18-19
- (二)设色趋于光影化19-20
- 1.色相的增加19-20
- 2.设色考虑环境色20
- (三)服饰的体积性增强20-22
- 1.不断变化的审美趋势和时装暗示20-21
- 2.科学的观察方法审视服饰的造型21-22
- 四、当代工笔人物画重拾平面性的意义22-25
- (一)表现技法决定了艺术语言的平面化22-23
- (二)独立成熟的审美体系决定了艺术特征23-25
- 结语25-26
- 参考文献26-27
- 后记2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琼;;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J];书画世界;2010年01期
2 周乾华;;传神写照——试论“写”是写意人物画的主线[J];书画世界;2010年01期
3 孙军;邵航;;浅谈魏晋时期玄学与绘画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杨菲;;线的表现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刘丹丹;;当代工笔人物画多元发展的再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林青;;中国黄色文明的产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辛田;周远;;庄子重神论与中国古典文艺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孙海洋;;论现代工笔人物画线性语言之走势[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宋一菁;;中国传统美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的得与失[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常新;;感性的生动与理性的超越——李柏的诗歌创作理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明;裴欣;;中国山水画论对园林假山设计的影响分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治;空间表达与寓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葛英颖;汉地佛教服饰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娜;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伟;画为心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丽馨;从成人视角看儿童绘本创作的艺术魅力[D];苏州大学;2010年
4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孙贺峰;对写实油画中未完成感的探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黄欣凤;论疏体画风对传统人物画的影响及其审美渊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叶惠美;汉字“理”的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彦彦;明代状元造像创作的美学特征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马宝军;唐代人物画的造型问题[D];沈阳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8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4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