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明清绘画审美范畴—“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6:52

  本文关键词:明清绘画审美范畴—“势”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势” 审美范畴 明清 绘画创作


【摘要】:“势”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范畴,是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主客观因素统一的结果,是画家审美情趣的体现和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纵观“势”论发展的历史,“势”与绘画的结合并成为画论的重要范畴并非偶然。尤其当绘画发展到明清时期,绘画求“势”的意识已广泛地渗入到艺术实践之中,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对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势”涉及到绘画艺术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绘画创作的始终,是明清绘画理论及实践研究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对“势”的阐释广泛地出现在明清的画论中,充分表明了画论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势”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势”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表现在画论家纸上谈“势”,更体现在创作中的积极取“势”。在明清画论中,“势”涉及到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内容表现以及章法技巧等方面,也作用着整个绘画艺术美感的生成,是绘画艺术创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可见,“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画审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明清两代作为时间节点,研究这一时期“势”在具体绘画作品中的情态及其对明清时期绘画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厘清“势”入画论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和认识绘画之“势”的内涵;二、从审美活动的角度出发,阐释“势”的形成因素及其特性;三、将“势”置入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展现这一时期绘画“势”论的不同内涵;四、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势”与明清绘画艺术美感的关系,阐述“势”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势”论对明清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势” 审美范畴 明清 绘画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分析10-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13-14
  • 1 “势”论发展概述14-22
  • 1.1 “势”的内涵14-16
  • 1.2 “势”入画论的发展梳理16-22
  • 2 绘画之“势”的基本阐释22-34
  • 2.1 “势”的形成因素22-27
  • 2.1.1 媒介因素22-24
  • 2.1.2 心理因素24-25
  • 2.1.3 文化因素25-27
  • 2.2 “势”的特性27-34
  • 2.2.1 趋动之“势”27-28
  • 2.2.2 循序与整合之“势”28-31
  • 2.2.3 含蓄与开放之“势”31-34
  • 3 明清绘画“势”的主要情态34-48
  • 3.1 笔势论34-38
  • 3.2 体势论38-40
  • 3.3 情势论40-43
  • 3.4 气势论43-48
  • 4 明清绘画取“势”的意义48-58
  • 4.1 “势”与绘画美感关系的分析48-50
  • 4.2 “势”在绘画构图中的运用50-58
  • 4.2.1 “势”与山水画51-55
  • 4.2.2 “势”与人物画55-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2
  • 致谢62-63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建立;;试论“丑”在审美范畴中的表现[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李艳;;恐怖——一个新的审美范畴[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3 祁建立;;续论“丑”在审美范畴中的表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张晶;“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唐宋时期的迁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5 曹桂生;“气韵”审美范畴辨——兼评张锡坤的“气韵”范畴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邓月影;刘劲杨;;复杂性视野中的审美范畴研究——以悲范畴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张吉洋;;略论荒诞审美范畴[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邹元江;;“和”作为审美范畴的限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大志;一个有待开拓的审美范畴—“丑”(上)[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10 映白;;审美范畴探概[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南南;;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怡;;复归意识·山水审美及其文化解释[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紫华 宋雄华;宏大的范畴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管才君;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泛化与成熟[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瑞昀;审美范畴“势”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夏雪萍;汉魏六朝“妙”审美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白晓宁;明清绘画审美范畴—“势”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春朋;“纤y鄙竺婪冻胙芯縖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6 陈振路;审美范畴“气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杜伟;论丑[D];厦门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86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86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