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审美主体意识的悸动——微博的现象学美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受众审美主体意识的悸动——微博的现象学美学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意识 现象学美学 新媒体 审美 艺术形式 流行性 鉴赏 互联网 后现代艺术 媒介研究
【摘要】:正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在之前已有述评,此处笔者将对其存在学术争议的艺术属性及其鉴赏与审美问题展开讨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
【关键词】: 主体意识 现象学美学 新媒体 审美 艺术形式 流行性 鉴赏 互联网 后现代艺术 媒介研究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在之前已有述评,此处笔者将对其存在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冰玉;;传播美学视域下的导识系统创新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年2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徐菁;沙润;靳诚;;旅游体验失真的内在形成机理及对旅游业管理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3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庄小芳;;电影真实美学的现象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王红漫,祖国平;老龄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态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张世英;相同·相似·相通——关于“共相”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张学昕;“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9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高亚杰;饶从满;;现象学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国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陈庆杰;柯大钢;;人本视角:会计信息意识论——会计信息属性的递进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6 葛欢欢;;再论“上帝”的所指——反思普兰丁格对考夫曼和希克的批评[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7 葛欢欢;;再论“上帝”的所指——反思普兰丁格对考夫曼和希克的批评[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奚颖瑞;从“算术哲学”到“逻辑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9 郭燕;思想与语言的自然化[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蒋曦;作为“对象”的价值[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锁馨;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吕晓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孟雷;胡塞尔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马yN琳;我是小学生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柯;陈晨;;导识系统设计的维度之标——论现代商业步行街导识系统的文脉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菊;;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对自身的解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高侠;中西文学审美主体意识的历史进向[J];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李明明;;大稿国际艺术区打造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圣地[J];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11期
4 邵晶晶;;新媒体艺术引发的审美思考[J];美术大观;2008年02期
5 Christiane Paul;郭峰;;非物质性神话:展出新媒体艺术[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6 刘光第;;主体意识与戏剧性结构的整体融合——我观《悲鸣三部曲》[J];四川戏剧;1988年03期
7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马汉广;从《神思》篇看古代文论中主体意识的确立与丧失[J];学习与探索;1997年03期
9 陈绿寿;主体意识上的主题思考——论壁画《生命与科学》的主题思考[J];美术学报;2005年02期
10 许瑞容;青鸟;;解析新媒体艺术[J];大美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晓波;;信息环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基础理论与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勤明;劳侠;;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升共产党人的主体意识[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常衍雷;;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5 孙明;;语文教学要重视“留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张英健;;高校学报编辑应强化主体意识[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7 吴倬;;中国青年价值追求的新境界[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剑波;敖慧斌;;试论现代编辑的意识[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9 鲍芳;;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刊物特色[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四集)[C];2006年
10 李倩;;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仇方迎 赵凤华;突破新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瓶颈[N];科技日报;2007年
2 ;电子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N];美术报;2007年
3 王晓映;技术创新主体,认识错位要“纠偏”[N];新华日报;2007年
4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周萍;培养主体意识 优化课堂结构[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许鹏;建构新媒体节目的策划理念[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钱德拉;新媒体与商业伦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顾瑾邋通讯员 金小炬;杭州电信倾力打造“114新媒体平台”[N];人民邮电;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洋 黄娜;招标无忧 央视“笼络”新媒体[N];财经时报;2006年
9 刘洋;百货业富豪投奔新媒体[N];财经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楠;创意产业需要复合型创意人才[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3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4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桂莲;审美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效良;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体意识[D];吉林大学;2009年
9 常俊玲;回返审美之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论新媒体浪潮下的受众主体意识[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凌建英;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反思片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少伟;价值理性的哲学考察与当代重建[D];郑州大学;2005年
4 邓博;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5 徒香福;培养学生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秀娟;语文阅读的唤醒功能及其教学策略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俊玲;不屈的探寻[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褚洪敏;城乡文化之间的精神流浪[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文言;女性休闲方式转换的社会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0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00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