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共通感”释疑
本文关键词:审美“共通感”释疑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 “共通感” “精神青春期” “客观性” “主观性”
【摘要】: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 审美 “共通感” “精神青春期” “客观性” “主观性”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现实审美活动经验告诉我们,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主体往往会做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审美判断,“共通感”是很难达成的。这一经验事实的客观存在,大大增加了我们理解康德美学关于审美判断中“共通感”的难度。事实上,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鲁子;;论“精神青春期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朱鲁子;;我是怎样提出“精神青春期”概念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宛小平;;以中国传统智慧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朱林;黑格尔美学与本体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7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丁立群;;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刘岸挺;;诗性的生命 审美的存在——三论《多余的话》[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U,
本文编号:1000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00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