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存美学视域下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14:04

  本文关键词:生存美学视域下梁启超趣味主义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趣味主义 生存美学 创造主义 人生境界 实体 本体


【摘要】: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可以说,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作为一种冲动几乎无一例外地、或隐或现地、有意无意地贯穿在每个关心生命的人的人生历程当中。问题虽一,但答案各异,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对这一问题,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为这一问题寻求解答。在这支庞大的求索队伍中,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趣味主义就是他交出的答卷。在梁启超的全部思想中,趣味主义无疑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得宽广、深远。因此,要真正走近梁启超,必须了解其趣味主义的精神。本文就是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思想的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这个选题的意义以及梁启超趣味主义思想的影响力。第二部分从时代背景的展现和个人心路历程的转变阐述梁启超趣味主义思想形成的逻辑脉络。救国心切、爱国情热的梁启超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企图借助文艺来改造社会、净化人心、建设新文化,但由于对文艺的错误认识遭到失败。辛亥革命和“一战”的刺激让梁启超做了一次深刻的反省。辛亥革命使他从对政治的依赖转向了对文化的信仰;“一战”使他从一个民族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从而开始了他对于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第三部分阐述趣味主义的思想内涵。本文从“趣味”说的溯源梳理出中西美学史中“趣味”说的演变历程,并整理出梁启超自己对于“趣味”的理解,最后以“创造主义”一个概念对趣味主义思想做出概括,并指出趣味主义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而且还是一种人生境界。在第四部分。本文通过“破成败”、“破得失”两个环节,论述了如何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创造境界。梁启超认为,成败念和得失心是阻碍人进行自由创造的两大心理障碍,因此,要做到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就必须破除成败念和得失心。为此他运用儒、道、佛、柏格森以及中西方各种理论资源来粉碎这两大心理障碍。如果说前面的二、三、四部分着重“述”,那么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分则着重“评”。在这一部分,本文将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放到整个生存美学的背景下进行关照。既然是评价,就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生存美学。所谓生存美学的界定是以西方哲学史上对于本体也即是对于“存在”的界定为标准的。本文认为,在西方哲学史中,对于存在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泰勒斯到笛卡尔,将“存在”理解成为某种抽象客体并将其本体化,这是第一阶段:从笛卡尔到海德格尔,将“存在”理解为某种抽象主体并将其本体化,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从海德格尔到现在,将“存在”理解为和“本质”、“实体”相对的“去存在”。本文所界定的生存美学就是建基在第三阶段对本体的理解上的美学形态。在这一标准的关照下,本文认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有三个缺陷:一是对人是自由创造这一点上的论述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二是在对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的论述上不够彻底,甚至有些论述自相矛盾;三是在论述趣味是创造的动力时,并没有对趣味的根源作更进一步的追问,也没有对“自我”这一概念做清晰地界定。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是在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而矫中西文化之弊的基础上结晶出的一个思想。对于中西方文化,梁启超既有继承和吸收又有超越和突破,正是这些突破和超越使得他的趣味主义人生美学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用性品格的有力冲击,从而具有一种飘逸轻盈的超越性品格,而且也是对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阴郁品质的修正和改造,从而显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积极姿态。本文认为正是超越性和悦乐性这两种品格的完美结合使得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美学既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同于西方生存美学,从而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 趣味主义 生存美学 创造主义 人生境界 实体 本体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一、梁启超“趣味主义”思想形成的逻辑脉络14-23
  • (一) 新文化建构的需要14-15
  • (二)梁启超的人格理想——“新民”15-19
  • 1. “新民”思想的萌发15-16
  • 2. “新民”的内涵16-17
  • 3. 情感淘养——新民的途径17-19
  • (三) 人生意义探索的需要19-23
  • 1. 转变的两个契机20-21
  • 2. “趣味主义”思想的最终确立21-23
  • 二、“趣味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23-42
  • (一) “趣味”说溯源23-30
  • 1. 中国美学史上的“趣味”说23-24
  • 2. 西方美学史上的“趣味”说24-25
  • 3. 梁启超眼里的“趣味”25-30
  • (二) 立“为”30-32
  • (三) “为”即是创造32-35
  • (四) “为”与趣味的关系35-39
  • 1. 活动与畅快感35-36
  • 2. 创造是人的确证36-37
  • 3. 创造与“在家感”37-38
  • 4. 创造与高峰体验38-39
  • (五) 趣味主义即创造主义39-42
  • 1. 趣味主义是一种人生观39
  • 2. 趣味主义是一种价值观39-40
  • 3. 趣味主义是一种人生境界40-42
  • 三、达到趣味主义人生境界的途径42-50
  • (一) 破成败42-44
  • 1. 破“成”42-43
  • 2. 破“败”43-44
  • (二)破得失44-50
  • 1. “无我”的达成45-47
  • 2. “大我”的建构47-50
  • 四、生存美学视野下的“趣味主义”评价50-69
  • (一) 生存美学的界定50-58
  • (二) 梁启超趣味主义人生美学的理论局限58-63
  • (三) 梁启超趣味主义人生美学的独特价值及对当代审美观念塑造的启示63-69
  • 参考文献69-71
  • 后记71-7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先伍;;人的发现与隐没——现代性内在矛盾的历史审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陈军;;精神图语的现代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李伟;;柏拉图《理想国》与当代都市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朱晓U,

本文编号:1019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19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