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情感本体的物化对应物”——李泽厚艺术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22:33

  本文关键词:“情感本体的物化对应物”——李泽厚艺术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泽厚 艺术 情感


【摘要】:李泽厚将艺术看做情感本体的物化对应物,分为形式层、形象层和意味层三个层面。从初期的由认识论入手谈论艺术到发掘艺术的实践论、价值论内涵,李泽厚的艺术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作者单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李泽厚 艺术 情感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此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认为它以研究艺术为内容。李泽厚也认为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对象”,他的艺术论和美学思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发展过程,最终将艺术定位为“情感本体”的物化载体,并细分为形式层、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锋;由历史都城的中轴线设计想到的[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

2 卫朝晖;;文学美育与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关系——对高等院校文学教学新走向的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馨尹;;“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5期

5 余江涛;徐士元;;基于“本体论”上的大学德育视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钟杨;论行为美与行为善的异同[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7 蒋卓伦;;论电视娱乐的二重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时宏宇;;美、审美与艺术的界定——与王祖哲先生就艺术等概念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周霞;;“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宋超;听觉动力——音响认知的审美建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淑奇;文学体验论[D];辽宁大学;2009年

9 李剑;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依秀;温玉林;;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季欣;;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6 刘再复;;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7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8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9 张清民;;三题议论李泽厚[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1期

10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3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4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1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21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a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