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
本文关键词:浅论身体美学化转向
【摘要】:立意于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角度,探讨当下出现的"身体"美学化转向。"身体"取代了传统社会中理性和灵魂的位置而独占鳌头,人们将追求"身体"的美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然而对身体的崇拜却脱离不了消费社会经济操作的"名牌"效应,走向标准化和统一化。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身体美学化 后现代社会 视觉文化 消费社会
【分类号】:B834.3
【正文快照】: 一、身体美学工厂人们已不能阻止自己将目光聚焦于“身体”这一物质存在,对它的关注度已上升到人类几千年历史之最。围绕着“身体”这一主题,似乎掀起了一个巨大的“身体美学化”[1]浪潮,各色关于身体的产业使得全球似乎都成为一个庞大的身体美学的工厂。走在街头,每一个身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胡毅;张京祥;;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陶韬;来嘉隆;;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夏文蓉;陈家华;陈芳怡;;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儿童消费行为分析[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云平;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王菲;摄影:技术、艺术与文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J];文史哲;2004年05期
2 徐巍;;视觉文化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转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刘倩;;后现代审美中的权力[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梁克珊;;文化观念对视觉审美的作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冯学雨;论视觉文化对当代美育的挑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杜智芳;;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重构——韦尔施美学思想管窥[J];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7 林吕建;;论审美情趣多元化与影 视文化[J];视听纵横;2004年02期
8 张玉勤;;朱存明教授《美的根源》出版[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张仁香;;“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建构的可能[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胜清;;图像美学的商品化叙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4 杨健平;;论中国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大转换[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永清;从虚拟技术的角度看视觉文化的美学意味[N];文艺报;2001年
3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静;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2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3 冀志强;美学沉思与中国哲学观论[D];安徽大学;2010年
4 杜振秋;自由与禁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宰政;想象的命运[D];郑州大学;2007年
6 赵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敖玉楣;动漫艺术与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雪琳;消费文化和现代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申姣姣;图像时代审美真实性的反思[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9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3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