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方东美、徐复观美学思想对观——兼论海外华人中国美学研究的两种模式

发布时间:2017-10-16 11:20

  本文关键词:方东美、徐复观美学思想对观——兼论海外华人中国美学研究的两种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方东美 徐复观 汉学家 新儒家 抒情传统


【摘要】:将方东美、徐复观的美学思想予以对观,可以发现,两人理想中的审美机制同为天人的同情共感,但对于此交感过程中天与人的主从关系,两人却各执一端、意见相左。方东美以天为价值预设的中心,提出一套建基于形而上学的天赋价值论;徐复观则以人为价值预设的中心,提出一套建基于人性论的价值自觉说。从方法论上判断,之所以造成两家学说的歧异,缘于方东美欲以《易传》统摄儒道,而徐复观则采取了"以孟释庄"的策略。方东美和徐复观思想的对立,为后来者的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两个基本的模型:一种是在天人关系中立足于自心,然后由内向外、由人向天推扩,通过心化、内化来实现人情的对象化;一种是在天人关系中立足于天,然后由外向内,由天到人地顺延,承接天地本身所具足的大美。不妨称前者为徐复观模式,后者为方东美模式。这两种模式得到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继承与发扬,在重建中国美学的主干道上,分别开出了抒情传统和现象主义这两条进路并各擅胜场。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方东美 徐复观 汉学家 新儒家 抒情传统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华人‘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项目编号:10CZW05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方东美、徐复观是二战结束后迁台的第一代美学家的代表,对台湾地区乃至中国现代美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而言,徐复观的美学思想因有独立的论著(以《中国艺术精神》为代表)通行于世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方东美的美学思想则因其论述大多混融于哲学篇章之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承;;在比较语境中发明中国美学——域外华人学者揭橥的中国抒情传统谱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5期

2 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J];哲学研究;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2 高云球;王巨川;;时间文化学的朦胧起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3 尹燕;;中西抒情诗的汇通——中国山水诗和西方自然抒情诗的“共相”[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1期

4 黄越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转换——从节奏论看宗白华美学思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魏家文;楚亚萍;;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7 邰峰;何艳华;;哲学视野下的竞技体育本质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8 朱全国;;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J];长城;2010年08期

9 赵万祥;;教师职业生命本源的形而上反思[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段俊晖;;伦理批评的2种范式——列维纳斯的伦理形而上学与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林惠玲;;现代奥菲尔思之道——叶维廉与里尔克诗的《诗意》(die poetische Idee)与奥菲尔思精神[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士强;;形式的“内容”与文化身份认同——浅析叶维廉诗歌的形式及其变化[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家贵;;战国时期两种对立的经济思潮[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5 张涛;;论《易传》的成书与学派归属[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3 应方淦;基于生活世界视角的成人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5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论武术休闲及其市场拓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国利;论道家的生态政治哲学意蕴[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6 谢丽娟;差异与汇通[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今洋;《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否定思想[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静芝;论叶维廉的纯诗理论[D];西南大学;2011年

9 付娜;先秦道家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柯欢欢;论程抱一的中国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群,宛小平;从比较朱光潜与方东美悲剧观之异同看艺术和道德的关系[J];学术界;1998年04期

2 王晓华;方东美生命美学的建构理路、意义和局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节末;;主持人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易宪容;;情与理的交融——论方东美的人的学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5 易宪容;;情与理的交融——论方东美的人的学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6 侯敏;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探论[J];学术探索;2004年09期

7 汤拥华;;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刘桂荣;曲瑞华;;“忧患”中的天地境界——徐复观“忧患意识”的美学解读[J];学术交流;2007年03期

9 侯文宜;李志斌;;生命之思与艺术之境——宗白华、方东美生命美学观比较[J];才智;2010年08期

10 刘桂荣;宋薇;;“追体验”的解读——徐复观美学思想的思维理路探索[J];晋阳学刊;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宛小平;;论方东美生命、美和宇宙三位一体的建构[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湘霖;;“纯素”之美与文人的“禅"意识[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宛小平;;庄子美学和谢林艺术哲学的比较——兼谈哲学和美学关系的几种典型样式[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家祥;;谈谈真、善、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张国安;;庄子精神·道·道化人生——亲证“生态美”之中国古代案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玉明 冯学勤;中国现代美学的资源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琪;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欣;情理圆融的生生之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建平;“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石了英;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D];暨南大学;2010年

6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颖颖;徐复观心性美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2 田晓婷;方东美美学思想浅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冠青;方东美生命美学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4 李长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晓华;论庄子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D];苏州大学;2007年

6 周冰;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潜性范畴“忘”[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陆永胜;道德与审美的圆融境界[D];贵州大学;2008年

8 舒铁;《论语》中的诗乐——论孔子美学的实践性和整体性[D];复旦大学;2009年

9 刘中元;《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吴端涛;“仁人之美”[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042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42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0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