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黄帝四经》美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18 09:56

  本文关键词:《黄帝四经》美学思想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过极失当 至言不饰 虚静 刚柔阴阳


【摘要】: 《黄帝四经》是战国时期托名黄帝的众多著作之一,也是研究黄老之学的宝贵资料。 本文认为,《黄帝四经》中蕴含了一定的美学思想,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人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加以研究。作者认为,从美学角度对《黄帝四经》展开讨论,无论对研究先秦时期的美学理论,还是对建构当今的美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四经》虽然大体上属于道家学派,但它也杂糅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实际上是兼采百家之作。因此,要研究《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还要弄清它与先秦时期的哪些主要学派有联系。本文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首先是对《黄帝四经》的某些论述从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然后总结出它主要的美学观点。其次是把《黄帝四经》置于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与先秦儒、道两家学派的美学思想加以比较。 本文上篇对《黄帝四经》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一、关于“道”的美学思想。“道”是《黄帝四经》中的最高范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延伸出来的,而“道”本身就是最高、最大的“美”。以此出发,要求文艺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使之有利于自然万物的生长,社会政治的昌明以及人伦道德的和谐。二、在确立了“道”这一美的最高标准之后,《黄帝四经》提出了美的批评尺度——“过极失当”。“过极失当”的原则要求艺术欣赏必须适度,不可过分。三、真实自然的美学原则——“至言不饰”。主张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而在形式方面则无需太过华丽和雕琢。四、“虚静”的审美心态。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天下万事万物,而不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影响。五、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阴阳刚柔”。《黄帝四经》对于阳刚与阴柔的各自特性及互相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所作的说明,正符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征。六、论艺术的作用——“文”与“化”。《黄帝四经》十分重视人文、艺术对社会教化的作用。 本文下篇主要是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与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相关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作者认为,《黄帝四经》关于“道”的美学思想与老庄之“道”是基本一致的,而与儒家尊崇道德礼义的美学规定格格不入。但在道的目的性方面,《黄帝四经》与儒家较为一致,而与道家则有所区别。 《黄帝四经》中“过极失当”的美学批评尺度,把老庄在享受美与艺术时要求全寿养生和儒家对审美要求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在真实自然的原则上,《黄帝四经》与老庄都以真为最高境界的美,而儒家的真与美都要受到“善”的制约。《黄帝四经》与老庄都以自然无为为美,以真为表现形式,而儒家则以文饰、有为作为真和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黄帝四经》“虚静”的审美心态虽然和老庄的“涤除玄览”、“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是一致的,但《黄帝四经》的“虚静”要求既合规律又合目的,而老庄却是主张无目的、超功利的。 《黄帝四经》的“阴阳刚柔”说,从哲学层面来看,与《老子》、《周易》是基本一致的;《黄帝四经》与儒家对“和”的理解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在这方面,两家形成了互补的理论态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四经》重视文明教化对社会的作用,与《周易》及儒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与老庄忽略文明教化作用的观点有很大差异。 文章在结语部分强调了《黄帝四经》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过极失当 至言不饰 虚静 刚柔阴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上篇 《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8-27
  • 第一节 《黄帝四经》简介8-10
  • 第二节 关于“道”的美学思想10-15
  • 第三节 美学批评尺度—“过极失当”15-18
  • 第四节 真实自然的美学原则—“至言不饰”18-20
  • 第五节 “虚静”的审美心态20-23
  • 第六节 刚柔相济的风格—“刚柔阴阳”23-25
  • 第七节 论艺术的作用—“文”与“化”25-27
  • 下篇 《黄帝四经》与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之比较27-44
  • 第一节 关于“道”的比较27-30
  • 第二节 关于“过极失当”的比较30-33
  • 第三节 关于“至言不饰”的比较33-36
  • 第四节 “虚静”与老庄“玄览”、“心斋”的比较36-38
  • 第五节 关于“刚柔阴阳”的比较38-41
  • 第六节 论文艺的作用之比较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华;《黄帝四经》─—黄老道学的奠基之作[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卢忠仁;浅论自然之美[J];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黄钊;;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J];管子学刊;1989年04期

4 知水;;韩非子与齐国黄老之学[J];管子学刊;1991年02期

5 许抗生;;《黄老之学新论》读后的几点思考[J];管子学刊;1993年01期

6 郑杰文;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J];管子学刊;1996年03期

7 郑杰文;西汉前期黄老的文化派别[J];管子学刊;2002年02期

8 李夏;;《黄帝四经》阴阳思想研究[J];管子学刊;2006年01期

9 景红;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综述[J];管子学刊;1998年03期

10 李昶;近十年来道家研究述要[J];河北学刊;199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夏;帛书《黄帝四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54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54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