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性审美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性审美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审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自然界自有人类以来,不论是原始蒙昧的人类,还是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都无时无刻不在崇拜什么。因为有崇拜就说明有希望,希望是人的精神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偶像正是作为人类希望的符号而存在,是人类对美的无限追求的象征。当偶像承载了人类的希望时,就体现出超越的特性,那么他就会被人类赋予寄托希望、指引行动、抚慰心灵等精神功能。人类会对其产生敬畏、崇拜、信仰、依恋等情绪。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说明现代偶像崇拜从古到今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是一种审美文化现象。但是现代偶像崇拜在现代性的种种表象中出现了危机。学者们把粉丝说成是暴民,非理性的迷狂者,着魔的独狼和歇斯底里的人群等等,这都是有待商榷的。所以,要从现代性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现代偶像崇拜来论述。现代性是一种时尚的、快速的、多变的、大众的、多元的生活意识,现代社会祛魅般地摧毁了过去的神性原则,而转向了金钱至上的世俗教义,人们奔忙于可见的利益,而不再忙于来世的幸福。现代性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审美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历程的标志。审美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一元走向多元,这是一种社会的必然。现代性审美文化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也是一个“复魅”的过程,旧有的崇拜对象被消减了,而新的偶像崇拜和物质崇拜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生成了,过去所崇拜的英雄变成了现代的淘金能手,过去人们所仰慕的貌美标杆如今已经变成了明星偶像。偶像就是这样从神、鬼、雷、电等原始话语中落到了现实中,包含无数的意义面向人生大众。现代科技的进步刷新了审美文化的新纪元,新技术带来了新时尚,新时尚也带来了新危机。 第二部分论述现代性的危机和现代偶像崇拜的审美异化和极权主义危机。但是,不论是现代性的危机还是偶像的危机,都不能湮没它们的永恒性。审美在现代大众生活中虽然有被异化,但更有其永恒。在现代性审美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也一样,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个体在信仰衰落的现代社会里审美时尚以新潮流变炫耀自身,唯形式扮饰的审美时尚受制于金钱的审美异化性,另一方面现代偶像从神灵、英雄降到了世俗明星和企业老板,标志着人类理想的近人之处,人类的自身生活更接近审美标准。 第三部说明现代偶像的审美意义及其对现代个体生存的意义。现代偶像之所以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必然有其闪耀之处,那就是美。因为你所崇拜的对象有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成功的事业,丰厚的收入,社会的知名等等,这都表示着人们对实现人生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人生的渴望。偶像俊美的容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观感,华丽的服饰和一举一动都给人留以美感。在加上偶像在荧屏上所秀出的完美人格,曲折的人生经历,真可谓一个耽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美有较强的吸引力,更容易让人去爱,纯美的爱情激荡着人们的思绪,煽动着人们的欲望,炫耀着生命的光芒。在这里明星偶像与审美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人类从古到今对美的追求是不变的,永恒的,我们应该在流行与时尚中看到永恒性,如果没有这种永恒性,人类不可能从古追到今天。现代偶像之所以为偶像,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很多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审美意识。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美型的理想,是魅力的标杆。人们往往把荧屏内外的偶像当成是真、善、美的聚合体,他代表着人类生活中美与美的追求。 结语部分主要说明人们在偶像的身上寄予了无限的厚爱和希望,关注着他们公开的或私密的行为,小心的维护着自己的珍视和渴慕,深入的思考现代偶像崇拜的意义是在更恭敬地思考在今天活着和为人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 审美文化 偶像崇拜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第1章 现代性审美文化与现代偶像13-23
- 1.1 审美文化的现代性特征14-20
- 1.1.1 、现代审美文化的大众性特征14-16
- 1.1.2 、审美时尚化16-18
- 1.1.3 、高科技对审美文化的全面刷新18-20
- 1.2 现代性偶像的表征20-23
- 1.2.1 、偶像的历史20-21
- 1.2.2 、明星偶像是现代性偶像的典型代表21-23
- 第2章 偶像崇拜的现代性危机23-31
- 2.1 现代性的危机23-25
- 2.2 审美的异化和偶像崇拜的极权主义危机25-27
- 2.3 一半是危机一半是永恒27-31
- 第3章 现代偶像的审美意义31-43
- 3.1 美与美的追求31-34
- 3.1.1 、美型31-32
- 3.1.2 、美情32-33
- 3.1.3 、人格魅力33-34
- 3.2 偶像崇拜对个体生活的意义34-40
- 3.2.1 、符号生产意义34-35
- 3.2.2 、偶像崇拜在作品重构中的作用35-37
- 3.2.3 、偶像崇拜的内在机制37-38
- 3.2.4 、现实与幻想的弥合38-40
- 3.3 偶像崇拜的积极意义40-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后语[J];中国电视;2002年11期
2 mable;2002日韩最佳情侣档偶像广告浪漫放送[J];音乐世界;2002年12期
3 徐飞;;“韩流”退去 “台风”来袭[J];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10期
4 方文山;;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J];可乐;2009年04期
5 Joey Chen;黄建昌;;青春魅影 吴亚馨[J];数码世界(B版);2009年07期
6 走青爱畅晨;;林家女孩林依晨[J];意林(少年版);2009年09期
7 ;翻拍一次红一批[J];东方电影;2010年10期
8 ;追星报[J];男生女生(银版);2008年03期
9 陈颖;;美人迟暮[J];晚报文萃;2011年17期
10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星;;大众娱乐文化背景中的电视偶像剧与情景喜剧分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清;红色青春剧的类型归属与价值基点[N];光明日报;2009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龚丹韵;如何才能表达好当代人[N];解放日报;2010年
3 曾一果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青春故事”中的现代都市与文化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李春利;电视剧《毛岸英》树立新偶像[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君娜;“红色青春偶像剧”跳出概念趋成熟[N];解放日报;2011年
6 记者 王建新;新加坡将推出可观看偶像剧手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记者 任沁沁 任丽颖;寻根红色记忆,中国年轻一代亦怀旧亦进取[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本报记者 柳青;偶像剧往何处去?[N];文汇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舒;热剧重拍 取巧容易创新难?[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彤晖 编译;新少年偶像引领美国年轻时尚[N];中国服饰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颖;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D];浙江大学;2012年
2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张桂芳;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趣味群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9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云慧芳;论现代性审美文化中的偶像崇拜[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8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4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5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