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美学文化问题的逆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关于当代美学文化问题的逆向研究
【摘要】:"爱美恶丑"乃是人的本性,但往往丑与美的界定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中国当代美学也存在着几派争论,本文意从美与丑的成因以及相对性入手,更好地为读者在理解美学文化,形成正确的美学文化思想,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指导。
【作者单位】: 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关键词】: 当代 美学 文化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艺术都是朝着美的方向发展的,甚至把艺术划分在“美”的范围之中。在过去的说法,文学即是是人学,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若说美学是人学,似乎更为恰当,因为美的问题关键因素就是人的问题。客观的、潜在的美离不开人的创造;主观的、实现的美与人的欣赏息息相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朱立元;路程;;新时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张蓊荟;沈晓红;;浅析散文翻译中的意境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潘晓霞;;论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高建平;;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群;传统服饰中造物思想的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蒋园园;王蒙文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弘强;高中作文创意中的美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明;美国底层桂冠诗人传奇[D];南昌大学;2011年
5 孙恒存;走向困境的讽刺文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军;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解淑慧;时尚文化语境中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兆坤;黄药眠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惟苏,朱存明;审美与文化的人类学还原[J];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2 张政文;文化相遇中的当代美学功能转换[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3 张皓;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人”[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5 廖晓华;哲学美学的困境与美学的泛化[J];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6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7 李西建;当代美学的哲学建构与文化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8 况绮纹;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批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郭因;美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读何迈主编的《审美学通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易吉英 ,施天山;论美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3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4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6 简德彬 林铁;乡土美学的理论自觉[N];文艺报;2008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姚全兴;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世纪美学[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记者 赵文 岳鹏;我省教授梁胜明提出美学新论断[N];兰州日报;2004年
10 刘晗;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7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2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4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6 王伟;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D];郑州大学;2000年
7 李香会;中国农业中的美学考察[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杨增菊;康德先验美学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9 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颖;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观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5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5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