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李泽厚“积淀说”的历史成就与局限

发布时间:2017-10-19 06:20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积淀说”的历史成就与局限


  更多相关文章: 积淀说 人类学本体 美育


【摘要】:李泽厚的"积淀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积淀说"其实是人格结构形成的研究,主要是社会实践向个体心理转化的过程;狭义的"积淀说"涉及美的各个方面。"积淀说"是李泽厚多年思考的结果,是文化视域下的美学,是主体性研究的集中集大成者,但李先生没考虑文艺的主体间性。因此其历史局限性也不小。
【作者单位】: 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积淀说 人类学本体 美育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积淀说”是李泽厚美学的基础,也是李泽厚哲学—美学批评者的靶心,曾经引起过很激烈的讨论。当代有名的美学学者如刘晓波、陈炎、夏中义、杨春时、朱立元、潘知长等都是在“积淀说”的讨论中成长起来的。当美学热过去,美学成为一门冷学科的时候,重新解读李泽厚的“积淀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钱善刚;杜宏春;;李泽厚论现代新儒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运好;史晶晶;;哲理与诗性:竹林玄学影响下阮籍《咏怀诗》的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孙丹;;浅析人的主体价值的建构与侵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张忠;本源的诗——兼论《中华风土谚》的美学形态[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8 孙福万;关于中西文化辩证关系的思考───从“体用说”到“融贯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王渭清;佛家中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刘玲;中西近代崇高的价值功能与祈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金太军;;政治文明解析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批判与当下诉求[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小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少华;云纹的文化考析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江南大学;2010年

3 林毓君;和谐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沈小燕;《论语》古今解读的差异论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文静;延安《解放日报》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庞明启;苏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秋芸;闻一多和谐诗学观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知常;从“教化”到“美育”——近代美学思潮札记[J];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2 李红,刘兆吉;美育的直接心理效应[J];宁夏教育;2000年04期

3 李惠敏;浅论德育与美育的关系[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徐端午;;关于当前美育状况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年01期

5 杜卫;追问美育的本体论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6 张薇;美育的勃兴——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初期重要特征的认识[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4期

7 王红蕾;文明建设与美育转型[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王沛;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红兵;中国传统美育观与当代人格塑造[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静,李延军;美育与现代人审美素质的提高[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端午;;厦门大学关于当前美育状况的思考[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邵同;;毛泽东早期美育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4 李道刚;;通往内心之路——孔子美育目的论[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5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奇茂;;由视觉审美观点剖析现代伦理生活[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扬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前的讲话要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邓军海;美育三阶:善感、趣味与境界[N];光明日报;2010年

2 蔚志建;“继续”美育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3 周星;美育应走向审美情感教育[N];学习时报;2006年

4 《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复旦大学博士后 陈友峰;正确认识“美育”[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王宏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6 楼昔勇;倾心尽力为美育[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8 曹晖;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N];光明日报;2009年

9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10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杰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育发展主要区域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4 赵晓冬;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D];贵州大学;2006年

5 崔悦;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曲丽娟;美育与现代审美人格重塑[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王振君;卢梭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宗泽;近三十年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问题阈[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吴玉洁;蔡元培美学思想的价值论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59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59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e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