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审美与教化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6:27
本文关键词:寓教于乐—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审美与教化关系研究
【摘要】:祭孔仪式是集音乐与舞蹈于一身的表演艺术。祭孔仪式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天。祭孔仪式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代行符号,仪式本身有着独特的文化教化意蕴和艺术审美性。景东文庙始建于明朝初期,景东文庙的祭孔仪式也开始于明朝,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文革期间一度被终止,一直到2012年景东文庙祭孔仪式得以恢复建构。本文将对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恢复重构进行社会意义分析,并对恢复后祭孔仪式的文化教化和审美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应用历史比较的眼光对现代的祭孔仪式和古代祭孔仪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去发掘不同的社会语境中祭孔仪式的不同的艺术审美及文化教化意蕴。同时当地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景东文庙的祭孔仪式,景东文庙祭孔仪式和中原祭孔仪式相比有其地方民族特征在里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祭孔仪式在教化意蕴和审美性上与中原地区的祭孔仪式存在一定差异,但仪式本身所达到的寓教于乐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主要对祭孔仪式的教化性及审美性关系进行讨论,祭孔仪式是集教化与愉乐于一身的艺术性的文化表演,仪式让人们在教化中得到美的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儒教文化的教化。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景东文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儒家文化符号。景东是地理和文化的边陲,文庙的建立对儒学传入云南及景东有重要意义,结合文庙历史沿革及建筑风格对景东文庙历史功用及建筑美学特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祭孔仪式的起源发展、景东文庙祭孔仪式起源发展及景东文庙仪式流程进行介绍。第三部分主要对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审美性和教化性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这一部分主要从信仰、艺术、审美三个方面对祭孔仪式的审美性和教化性关系进行探讨。第四部分对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教化仪式及社会影响进行深一层次的分析。最后对祭孔仪式“寓教于乐”的效果进行总结,把祭孔仪式所要达到的寓教和娱乐的效果进行陈述,祭孔仪式是儒家文化的在现代社会的表演再现,仪式本身就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表演,在表演中人们得到教化的同时收获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景东文庙 祭孔仪式 审美 教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7
- (一) 选题缘由8-10
- (二) 研究意义10-12
- (三) 研究现状12-17
- 1、“寓教于乐”美学思想研究12-13
- 2、仪式的研究13-14
- 3、祭孔礼制文化传承的研究14-15
-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15-17
- 一、景东文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儒家文化符号17-30
- (一) 景东:地理与文化的边陲17-18
- (二) 儒学在边境的传播18-21
- 1、儒学传入云南18-20
- 2、儒学在景东传播20-21
- (三) 景东文庙的建成及历史功用21-27
- 1、景东文庙的建成及历史沿革21-25
- 2、景东文庙历史功用25-27
- (四) 景东文庙建筑的美学特征及符号象征意义27-30
- 二、祭孔仪式:文化教化与文化展演30-40
- (一) 中国祭孔仪式缘起及发展30-33
- 1、中国祭孔仪式缘起及发展30-32
- 2、祭孔乐舞的缘起及发展32-33
- (二) 景东文庙祭孔仪式历史追溯33-34
- (三) 景东文庙祭孔仪式恢复建构34-35
- (四) 身临其境中感受景东文庙祭孔仪式魅力35-40
- 1、开城仪式36-37
- 2、仪式的过程37-39
- 3、仪式后39-40
- 三、祭孔仪式:信仰、教化与审美40-55
- (一) 仪式与信仰40-42
- 1、仪式信仰的世俗大众化及个体愉悦性40-42
- 2、仪式信仰的民间自发性42
- (二) 仪式与艺术42-46
- 1、祭孔仪式的乐舞艺术42-44
- 2、祭孔仪式的服装艺术44-45
- 3、仪式的艺术性教化45-46
- (三) 仪式与教化46-50
- 1、仪式的教化性47-49
- 2、仪式的神秘象征性49-50
- (四) 寓教于乐:教化与审美的融合50-55
- 1、教化的审美化50-51
- 2、审美的教化倾向51-55
- (1) 审美中感受儒家文化教化52-54
- (2) 愉悦中体味孔子乐教54-55
- 四、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社会意义55-59
- (一) 景东文庙祭孔仪式文化教化意义55-56
- 1、重温传统中得到儒家乐教思想的教化55-56
- 2、仪式增加边疆民族文化认同感、国家归属感56
- (二) 景东文庙祭孔仪式的影响56-59
- 结语:仪式的“寓教于乐”59-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国庆;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邵彬;;广辟蹊径觅《韶》音——对《祭孔乐舞》承传齐国《韶》乐的探索[J];管子学刊;2005年04期
3 王福银;;齐韶与祭孔乐舞[J];管子学刊;2007年02期
4 吴光;从孔孟仁学到民主仁学——儒学的回顾与展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赵岩;张伦敦;;孔子与席勒乐教思想的历史契合——从审美教育到社会完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刘晓静;音乐生存环境中非音乐要素对音乐形态的影响─—祭孔乐舞表演仪式观想[J];齐鲁艺苑;1998年02期
7 毕廷村;明代景东儒学教育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张分田;刘方玲;;祭孔与清初帝王道统形象之链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王赛时;古代孔庙的祭祀乐舞[J];文史杂志;1987年03期
10 齐爱军,孙占奎;乐教而非诗教的人生之境艺术观——孔子美学思想再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1059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5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