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
发布时间:2017-10-19 15:00
本文关键词: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
【摘要】: 蔡仪的美学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乃至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意义,蔡仪一生忠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作学术工作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事业紧密相联,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长河中,蔡仪美学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 本文试图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蔡仪美学思想,正确对待和公正历史评价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事业而奉献终生的老一辈美学家,并从中总结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中国经验,在这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资源中找寻真正有价值、有活力的因子,从而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和贡献。 据此,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三编,内容共有九章。 上编是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叙述,有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客观叙述和概括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背景和内容,包括蔡仪的人生历程,学术发展道路,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理论依据及其主要内容体系。 第一章是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概观,分为四节。先介绍蔡仪的生平及学术生涯;接着叙述蔡仪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成就;然后概括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鲜明特色;最后是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是蔡仪美学的方法论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蔡仪对三大旧美学方法的批判。第二节是关于蔡仪新美学研究的新方法。第三节是论述蔡仪美学新方法的哲学基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唯物辨证认识论。 第三章是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分为现实美论、美感论和艺术论三个部分。现实美论部分是蔡仪关于美的存在和本质的,包括蔡仪批判旧美学的“主观的美”和关“美本质”的看法。美感论就是关于“美的认识”,在批判旧美感说的基础上,有美的认识论、形象思维论、美的观念论、美感性质论和美感形态论。艺术论是关于“美的创造”内容的,包括艺术论的理论前提、艺术的根本性质、艺术的认识规律和艺术的典型形象理论。 中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蔡仪美学思想之评判,内容共有三章。本编把蔡仪美学思想放回历史场,从20世纪三次美学论争来进行定位和批判,主要是弄清楚蔡仪美学思想在这三次美学论争中具体呈现什么样的形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和确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公正、客观地评价蔡仪美学思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乃至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位置。 第四章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美学论争——双峰对峙中蔡仪美学的构建路径,共有三节。第一节是20世纪第一次美学热潮及美学论争的概述。第二节是双峰对峙的两大美学构建路径,主要是研究朱光潜和蔡仪所代表的不同美学研究的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以及两者不同的美本质观点和分析路向。第三节是第一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贡献,其《新美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著作,意味着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启航,其在20世纪40年代的两本专著中彻底地批评了西方美学思想体系,开拓了哲学美学的新方向。 第五章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美学论争——四大美学形态中唯物认识论的影响,共有三节。第一节是第二次美学论争的概述,包括背景、过程和成就。第二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四大形态的论争焦点,主要有关于美本质、美感问题和自然美等的论争。第三节是第二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价值,蔡仪美学思想给建国后中国美学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和批评的初本,第二次美学论争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美学研究中哲学基础的地位,此外由于蔡仪美学思想的影响,第二次美学论争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在新中国美学得到坚持和宣传。 第六章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美学论争——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体系确定,共有三节。第一节是第三次美学论争的概述。第二节是第二次美学论争围绕《手稿》展开的主要方面,有关于《手稿》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美学论争、“人化的自然”的美学论争、美的规律的论争、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之论争、美和美感关系、自然美等的论争。第三节是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意义,蔡仪在这次美学论争中批判了实践美学,同时坚持、丰富和完备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美学体系。 下编是论述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当代续承,从而认真挖掘蔡仪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和学术生命力。有两章的内容。本编一方面把蔡仪思想放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美学发展中来观照,来重新认识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和拓展空间,以及围绕蔡仪美学思想展开中西当代美学对话和沟通的可能;另一方面,还要把蔡仪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案,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经验和问题,给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以借鉴和启示,这也是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在当下的重要意义和生命力所在。 第七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试图寻找出蔡仪美学思想中,对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仍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地方。这一章的内容既包括蔡仪美学带来美学学科知识增长的学术贡献部分,这一部分是从蔡仪美学的内部思想和特征进行挖掘的,论述了蔡仪美学还有哪些内在价值在当代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包括对于审美研究对象的重视、对于审美认知过程的科学探索、对于审美教育作用的续承等。此外本章还论述了蔡仪美学在当代的拓展空间和学术生命力的续接所在。蔡仪美学在新世纪是可以焕发新生命的,蔡仪美学的拓展应该直接对接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蔡仪认识论美学可以通往科学主义的认知美学;另一方面蔡仪的自然美论是可以和西方的当代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自然美学进行对话。蔡仪美学的内在价值和拓展空间,这两者都对当代美学发展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八章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角度来研究蔡仪美学。因为蔡仪美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所以本章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蔡仪美学结合起来研究,把蔡仪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建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九章是结束语,是蔡仪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未来展望,一方面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道路、发展现状和未来愿景;另一方面是蔡仪美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推动和未来发展路向。 上中下三编之间关系和研究思路是这样的:上编是从蔡仪个人本位出发,围绕蔡仪自身,介绍他的生平、学术建树和美学思想体系;中编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把蔡仪与他同时代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完整、真实还原他们的美学论争,从而理解蔡仪美学的独特贡献和价值;下编是从当代视野出发,把握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中,蔡仪美学可以提供的经验总结、学术因子和拓展空间,从而把蔡仪美学的生命力融入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中去。
【关键词】:蔡仪 马克思主义 美学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内容摘要2-9
- 引言9-15
-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状况9-10
- 一、选题的研究现实意义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0-13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0-11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1-13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13-15
- 一、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3-14
- 二、论文不足之处14-15
- 上编: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概述15-103
- 第一章 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概观15-45
- 第一节 蔡仪的生平及学术生涯15-23
- 一、从古典文学到新文艺——年少求学路艰辛15-17
- 二、从新文艺到美学理论——东渡扶桑修专业17-18
- 三、归兮抗日——双壁定音18-19
- 四、建国缘定文学所19-20
- 五、“美学讨论”成一家20
- 六、风暴飘零暂搁笔20-22
- 七、老骥伏枥风光好22-23
- 第二节 蔡仪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树23-32
- 一、开创和奠基23-25
- 二、辩论和转型25-29
- 三、回归和总结29-32
- 第三节 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鲜明风格32-36
- 一、强烈批判色彩的论辩性32-33
- 二、基本观点和逻辑架构的一贯性33-34
- 三、严密求实和规范明晰的科学性34
- 四、突破旧美学窠臼的创新性34-36
- 第四节 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依据36-45
- 一、马克思的“美的规律”及相关理论36-42
- 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和典型的理论42-45
- 第二章 蔡仪美学的新方法45-59
- 第一节 批判三大旧美学的方法45-48
- 第二节 蔡仪美学的新方法48-54
- 一、新美学的途径:怎样探求美的本质48-49
- 二、新美学的领域: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49-52
- 三、新美学的性格:在科学中的特定地位52-54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蔡仪美学新方法的哲学基础54-59
- 第三章 蔡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59-103
- 第一节 现实美论:美的存在和本质59-74
- 一、批判旧美学“主观的美”59-61
- 二、蔡仪美学研究的起点:回答“美的本质”61-65
- 三、美的两种分类标准的合并65-74
- 第二节 美感论:美的认识74-92
- 一、批评诸旧美感说74-79
- 二、美的认识论:美感研究的理论基础79-81
- 三、形象思维论:美的认识的独特规律81-85
- 四、美的观念论:美感论的中介环节85-87
- 五、美感性质论87-89
- 六、美感形态论89-92
- 第三节 艺术论:美的创造92-103
- 一、艺术论的理论前提和艺术的根本性质92-94
- 二、艺术的认识规律:形象性的智性制约94-97
- 三、艺术的典型形象理论97-103
- 中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看蔡仪美学的历史地位——从20 世纪三次美学论争来定位103-217
- 第四章 第一次美学论争:双峰对峙中蔡仪美学的构建路径105-130
- 第一节 第一次美学热潮及美学论争的概述105-113
- 第二节 双峰对峙的两大美学构建路径113-119
- 一、两者美学研究的不同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113-116
- 二、两种“美本质”观点及分析路向116-119
- 第三节 第一次美学争论中蔡仪美学贡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式启航119-130
- 一、彻底批评西方美学思想体系120-124
- 二、开拓哲学美学的新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124-125
- 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本质观的提出125-126
- 四、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领域126-130
- 第五章 第二次美学论争:四大美学形态中唯物认识论的影响130-179
- 第一节 第二次美学论争的概述130-138
- 一、两大背景:前苏联美学与知识分子的文化政策130-133
- 二、前后阶段:两两交织到“舌战群儒”133-137
- 三、三项成果:美学普及、四大形态和奠定格局137-138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四大形态的论争焦点138-168
- 一、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138-161
- 二、美学的困难所在:美感问题161-165
- 三、美学的新发现:自然美165-168
- 第三节 第二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168-179
- 一、提供一个可供借鉴和批评的初本168-169
-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的地位169-176
- 三、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176-179
- 第六章 第三次美学论争: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体系确定179-217
- 第一节 第三次美学论争的概述179-182
- 第二节 围绕《手稿》展开美学论争的主要方面182-203
- 一、关于《手稿》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论争183-184
- 二、“人化的自然”:与人本主义原则最密切相关的美学论争184-190
- 三、“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190-197
- 四、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197-200
- 五、美与美感的关系200-202
- 六、自然美的再论争202-203
- 第三节 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蔡仪美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的完备203-217
- 一、批判实践派美学观点203-205
- 二、坚持、丰富和完备认识论美学体系205-217
- 下篇: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当代续承217-275
- 第七章 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217-245
- 第一节 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内在价值217-224
- 一、对于审美研究对象的重视217-220
- 二、对于审美认知过程的科学探索220-222
- 三、对于审美教育作用的续承222-224
- 第二节 蔡仪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当代拓展224-245
- 一、蔡仪认识论美学与科学的认知美学225-240
- 二、蔡仪的自然美论与西方当代自然美学的对话240-245
-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蔡仪美学245-267
- 第一节 蔡仪美学思想的优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美学经验研究245-253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45-247
- 二、扎根中国传统美学土壤247-249
- 三、参照西方古今美学思想249-251
- 四、平等宽松的美学争鸣氛围251-253
- 第二节 蔡仪美学思想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美学问题研究253-267
- 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疏离253-258
- 二、困境缘由的深层剖析258-267
- 第九章 结束语:蔡仪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未来展望267-275
-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267-273
- 第二节 蔡仪美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推动和未来路向273-275
- 参考文献275-285
- 后记285-2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薛富兴;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蔡仪;;论当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朱光潜的《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剖析[J];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5 蔡仪;;论当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朱光潜的《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剖析(续上期)[J];社会科学;1982年04期
6 薛富兴;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主体性实践哲学之规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卢政;郭玉生;;蔡仪对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邢建昌;;机械唯物论美学——评蔡仪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9 章辉;李泽厚前期美学思想的贡献及其局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郗吉堂;论蔡仪的美学思想[J];河北学刊;1986年03期
,本文编号:1061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6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