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美感的结构与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23 06:15

  本文关键词:论美感的结构与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美感结构 美感机制 审美疲劳 审美时尚


【摘要】: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研究院;
【关键词】美感结构 美感机制 审美疲劳 审美时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感美学”(14FZW004)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流行的未必是绝对正确的。当初“美学”学科介绍到中国学界的时候,“美学”被众口一词地视为“研究美的学问”1,于是研究美及美感蔚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刘长运;茆长荣;;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3 毛瑞芹;;城乡文化冲突视域中的农村大学生再社会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邬丽群;何景洋;高明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陈云亮;;“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杨甜甜;;暖春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单强;单文文;;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邵天诺;澳港大学生锻炼特征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9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武;;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J];现代语文;2005年12期

2 韩振宇;杜振秋;;审美疲劳范畴论[J];语文学刊;2008年12期

3 展怡;;你有“审美疲劳”吗?[J];晚报文萃;2004年05期

4 姚武;;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为什么成为流行语?[J];语文学刊;2005年11期

5 姚武;;世俗化的审美——解读流行语“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J];现代语文;2006年04期

6 沈威风;;飞行审美疲劳[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8期

7 ;恐怖电影生存指南(下)——恐怖电影中的俗套[J];人生十六七;2007年09期

8 蔡高梅;;“审美疲劳”的由来与演化[J];语文学习;2007年03期

9 陈佳佳;;问诊:都市人阅报“审美疲劳”综合症[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10 李法宝;;论热播剧的审美疲劳[J];现代视听;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科技股缓解“审美疲劳”[N];中国证券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李立;难以抵御的“审美疲劳”[N];中国经营报;2012年

3 穆桑桑;“地球一小时”为何出现“审美疲劳”[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4 湖北恩施州局 孙树立;专卖宣传要打破“审美疲劳”[N];东方烟草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胡迎新;解除夫妻“审美疲劳”[N];健康时报;2004年

6 袁跃兴;我们何以患上了“审美疲劳”?[N];吉林日报;2005年

7 张红梅;用新闻“鲜”度避免读者审美疲劳[N];中华新闻报;2009年

8 蔡强;3G的“审美疲劳”[N];通信产业报;2004年

9 戴程 母其雷;防止教育“审美疲劳”[N];战士报;2012年

10 吴君;网络文学要靠兼容并蓄消除“审美疲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振宇;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余婷;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疲劳[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1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81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