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庄子“丑”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9:10

  本文关键词:庄子“丑”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庄子》 美丑观 审丑之道


【摘要】:数千年来,庄子哲学历久弥新,庄子以其忧国忧民的思想,甘愿放弃仕途名利的洒脱,不拘于俗的逍遥自由,被后世之人传为美谈。时至今日,随着对《庄子》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家学者在对庄子哲学不断地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庄子哲学中所涉猎的审丑经验与审美经验并驾齐驱,,同样精妙奇谲,意蕴丰富。可以说,是对庄子美学整体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美学,“美丑兼审”的传统由来已久,庄子作为中国美学史真正意义上审丑的第一人,从“道”的层面展开了认识美、丑问题大胆尝试,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臭腐复化为神奇”等等独到见解的提出,为解答中国美学中美、丑之间诸多问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庄子寻“美”,但绝非对“丑”冷眼相对。他所向往的“美”,是超越世俗美丑观念的“大美”或“至美”。庄子生于乱世却能逍遥于世,他的得道法门就在于对世间苦难及困惑、纷争及得失、名利及荣辱的一种心神忘却。他畅游世外,从自然中得到美的抚恤与慰藉,真正感悟了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意义。叶朗先生评论庄子时就曾认为,庄子“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本文试从《庄子》文本出发,通过追本溯源的方法探究庄子“丑”论的思想精髓。首先,通过对影响庄子丑论观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中国历史上特殊的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庄子美学体系中“丑”论的成因;其次,着重从道家另一位杰出代表老子哲学体系中挖掘对美、丑问题的阐述,探究庄子在前人理论的影响下,对于美、丑问题的反思与拓展;再则,通过对庄子“丑”论特征的举例呈现,展示庄子“丑”论的真正意蕴;最后,在庄子审丑的标准中,笔者选取“失性为丑”、“物我两忘”、“寻‘道’为终极之美”三方面考量在庄子“道”论思想统摄下审丑的精神内涵,发现庄子“丑”论对于浮躁人生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庄子》 美丑观 审丑之道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3.5;B8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2
  • 第一章 庄子“丑”论形成的文化渊源12-21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审丑观念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12-17
  •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丑怪形态的文化表现17-21
  • 第二章 庄子对老子“丑”论的反思与拓展21-31
  • 第一节 老子美学中美丑问题的阐释22-28
  • 第二节 庄子对老子美丑观的反思与拓展28-31
  • 第三章 庄子之“丑”的形态31-38
  • 第一节 畸人之“道”31-35
  • 第二节 “无用”之美35-38
  • 第四章 庄子“丑”论的审美标准38-47
  • 第一节 “失性为丑”以自然为全美38-41
  • 第二节 以“物我两忘”的精神自由为美41-44
  • 第三节 以寻“道”为终极之美44-47
  • 结论47-48
  • 主要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青;;庄子视界中的老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贺晴;;浅析老庄哲学的入世思想[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3期

3 王富仁;;通往庄子哲学之路[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4 吴根友;;读庄献疑——《齐物论》“莫若以明”新解[J];中国哲学史;2005年04期

5 谌筱萍;;中国哲学的一种传统——《老子注释及评介》读后[J];读书;1985年12期

6 张尚仁;;庄子的死亡哲学[J];西江月;2010年13期

7 邱淅闻;;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8 詹剑峰;;老子的“道即是绝对精神”么?——和关锋、林聿时二同志商榷[J];江汉论坛;1959年08期

9 李友滨;;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举隅[J];未来与发展;1996年06期

10 王立新;从批判反思到自由关爱——论庄子哲学与魏晋风度之文化内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博;;权力的自我节制——对老子哲学的一种解读(未定稿)[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玉兴;;老子哲学思想核心初探——“守中”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4 陈战国;;走出困境——庄子哲学的启示[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亮奎;;课程与教学变革背景下老子哲学的教学论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胡军;;庄子人学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唐晓岚;季建乐;赵玮;;老子哲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的启示——以江苏省金坛市上汤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唐晓岚;季建乐;赵玮;;老子哲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的启示——以江苏省金坛市上汤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风;人事洞达成心隐 庄子原来在世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刘士林;庄子生存思想的现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朱里安·大卫逊 作者系英国艺术评论家、博士;拥抱自然[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本报书评人 止庵;读书、写书与编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潘杰 专栏;哲学之水——辩证观察世界的起始点[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王全乐;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N];洛阳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燕锋;妙笔绘出“天人合一”[N];洛阳日报;2009年

8 郑良超;庄子哲学对山水画的影响[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王武钢;论管理中的无为[N];财会信报;2008年

10 王中江;老子的“道法自然”[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3 李波;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6 郭吉军;思与忘[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轲;庄子与尼采思想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燕艳;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志鹏;幻灭、沉思与超越[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朱童萍;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央央;庄子之“真”的哲学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子申;浅析老子哲学与基督信理之本体观念[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薇;庄子哲学的心理调节功能[D];天津大学;2011年

9 代婷婷;庄子的死亡智慧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10 张志远;老子哲学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健康问题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4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04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f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