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审美共通感
本文关键词:论康德的审美共通感
【摘要】:通过在审美领域的运用,康德对共通感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他一方面调和了此概念发展史上的两种解释路径,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美学思想发展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对鉴赏判断的分析中。本文通过考察鉴赏判断的基本结构,比较康德美学发展中对共通感概念的不同运用,探究其丰富的含义层次和复杂的结构功能。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关键词】: 康德 美学 鉴赏判断 共通感
【分类号】:B516.31;B83-0
【正文快照】: “共通感”是一个从古希腊开始就已出现的哲学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此概念创造性地引入美学,并将其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主观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康德的美学思想和相关文本,考察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功能,具体将从如下问题展开:1.康德为什么要引入共通感的概念?他在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敢,郭剑;舒婷诗歌艺术浅探[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唐桂兰;通感: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格[J];皖西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唐燕萍;从通感看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李天紫;中英文诗歌中的通感意象[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彭雪华;浅析移就在中英文中的运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谢凌香;;论通感的产生及在艺术体验中的意义[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高志明;朱玲;;通感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4期
8 赵新民;;散文通感的三种形式[J];写作;2011年04期
9 郑葆春;;通感审美心理浅探[J];学习与探索;1992年06期
10 余小茅;通感的审美心理效应[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侯新宇;;从色彩的通感说起[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章晓岗;陈静瑶;;色彩通感与电视广告创作[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朝霞;;浅论感官认知对包装设计的优化作用[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潘翠菁;吴文辉;;艺术直觉[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姚国建;;现代诗的变形艺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2 钱定平;“创新链”中的“冷角落”[N];文汇报;2009年
3 齐洁;周云蓬:音乐贯穿的时代通感[N];中国经营报;2011年
4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上海市大同中学 姚军;历史:寻找对于历史发展的“通感”[N];文汇报;2009年
6 何西来 陈建功 韩作荣 李小雨 毕胜 文羽 张同吾 吴义勤;他按准了时代的脉搏[N];文艺报;2010年
7 邵琛琛;功夫在诗外[N];秦皇岛日报;2009年
8 顾小凡;让我们的团场成为香饽饽[N];兵团日报(汉);2010年
9 于东新 周双利;草原的风吹皱心灵的水[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10 江三良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像解放妇女那样解决农民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自卫;“通感”在室内灯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2 侯涛;视觉设计中的通感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李锐;通感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刘磊;认知视角下的通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尹河t,
本文编号:1106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0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