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美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桑塔格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绪论:苏珊·桑塔格是美国20世纪最有争议的女性,她才华横溢、洞察力敏锐、知识渊博,拥有众多桂冠,如“美国公众的良心”、“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批评家”、“新知识分子”等。桑塔格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 第一章:思想渊源。桑塔格的思想既表现出美国式的特立独行,又带有欧洲文化的特质。桑塔格作为一个美国人所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快速接纳、注重个性和强调表达方式上的独特性。桑塔格生活之时西方现代思潮正逐步走向终结、反文化运动、先锋运动此起彼伏。青年时桑塔格到巴黎学习,从此先锋的气息影响了她的一生。尼采、萨特、本雅明和巴特在哲学、神学、文学等观念上影响了桑塔格。 第二、三、四章:对桑塔格美学思想的重构。 小说(第二章)。桑塔格的小说作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一划分与其说是时间性的,毋宁说是主题性的。第一阶段主人公的气质是“土星式”的,对生活的态度是游戏似的,作品重形式、轻内容。第二阶段主人公的气质不再以忧郁为主调,故事在这里有一定的可读性。第三阶段主人公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女性意识凸起,作品的形式上延续了她第一、二阶段夸张和跳跃的写作风格。对应于桑塔格小说创作三个阶段,其美学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别以“反对阐释”、“色情学”和“透明原则”为主题。“反对阐释”是对形式的强调、“色情学”是对身体回归的召唤、“透明原则”则表现为对艺术本性的追问。小说部分的美学思想主题可以概括为桑塔格的“形式论”思想。 文论(第三章)。在桑塔格的文论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坎普(Camp)、隐喻、静默美学。贯穿这些文论的美学思想主线是桑塔格的风格观——坎普带动一种新的风格;谈论风格必须借助隐喻;静默可以表现为喧闹的和温和的两种风格。文论部分的美学思想主题为“风格论”。 影像视觉艺术(第四章)。桑塔格主要从摄影和电影两个方面来关注技术主义下的视觉虚拟文本。视觉艺术以其直观形象为首要特征。影像视觉作品加剧了直观他人痛苦的可能。艺术要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即要去蔽和显现事物自身的真相。影像视觉艺术部分的美学思想主题为“新感觉力”,它表达出了桑塔格对技术主义下人审美感觉力缺失的担忧和桑塔格对身体感性回归的召唤。 第五章:对桑塔格美学思想的批判。 在学界的批评中,主流批评话语以王予霞、王秋海等为代表;非主流批评的研究主要从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形式主义等方面展开。对桑塔格美学思想的再批评采用“无原则的批判”方式并从三个维度展开:语言之维。美学分析首先的任务就是给语言划界,指明它到底说出了什么?语词是否是有意义的,以及有何种意义。思想之维。思想的显示表现为已思想的,它是各种学说、体系和主义,同时它也呈现为日常的各种思想和说法。对于美学思想的分析在于揭示其建筑学结构,检查其基础是否牢靠,其结构是否矛盾。存在之维。美学的现实分析是美学自身的完成和实现。现实作为人的生活世界、作为社会的存在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发展密不可分。 第六章:对桑塔格美学思想的建构。 桑塔格的小说、文论和影像视觉艺术等三个领域的美学思想主题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三者之间真正的关系应该为“三者合一”,这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它们相互生成,是美的发生,是一种艺术的游戏;二是三者构成了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读者这样一个整体;三是形式和风格在桑塔格那里其实就是一种新感觉力,它们三者是同一的关系。桑塔格对三者关系的把握不够乃是受其自身的思想局限和时代局限所致。 在桑塔格的思想是属于现代主义的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定位问题上,王秋海、康健、塞莱斯·桑达拉、塞尔斯·索恩雅等把桑塔格的思想归结为现代主义;肯尼迪、道格拉斯·凯尔纳、斯提文·贝斯特等认为它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兼具现代、后现代两种色彩。之所以在桑塔格思想观点上持有争论,主要是因桑塔格自身思想的发展变化所致。但桑塔格反对自己身上的后现代主义标签,她也许更愿意去架设一座桥梁来消除各种文化之间的差距。 贯穿了桑塔格所有创作的主题是她对艺术与道德的思考。关于艺术与道德的看法既是桑塔格美学思想的特色,也是她美学思想存在问题的表现。道德并没有成为桑塔格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桑塔格认为艺术不同于道德,这又进一步验证了桑塔格重形式、轻内容、重感性、提倡新感觉力的意图。 结语:桑塔格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唱响了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但她偏激的姿态并不妨碍她的批评智慧。桑塔格在文中所作出的努力其最终的指向是恢复人身体的感性、人本性的回归。今天,中国也正遭遇着与桑塔格当年类似的时代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困境,这也许能说明为什么在今天中国学界如此关注桑塔格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敏敏;;阐释与释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岳川;博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化理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潘宏声;;从《在美国》中透析桑塔格的个性化风格与自我意识[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陈文钢;;现况与展望: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6 王晓宏;;桑塔格的自由观简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7 张淑芳;;反对阐释:重返隐喻背后的真实——解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王秋海;形式与历史的契合——桑塔格对“法西斯主义美学”的批判[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3期
9 郝桂莲;;桑塔格的批评理论与《恩主》的互文性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10 马红旗;;关注社会议题的激进主义者苏珊·桑塔格——兼评短篇小说《我们现在的生活》[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文钢;苏珊·桑塔格批评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40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4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