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关于后实践美学的解说

发布时间:2017-11-04 18:12

  本文关键词:关于后实践美学的解说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现象学 主体间性


【摘要】:后实践美学的美学方法论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而非"研究美"。美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审美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意义"。由于美只存在于审美中,因此就要通过审美体验获得美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审美本质的发现。审美本质的证明,是对现象学直观的一种学术化论证。现象学是发现的逻辑,而存在论是证明的逻辑。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实践美学是80年代新时期启蒙美学的代表,强调实践性和主体性。而后实践美学是后新时期现代美学的代表,强调超越性和主体间性。这两个学派的论争是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美学论争,第一次美学论争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苏联美学背景下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第二次美学论争发生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11年13期

2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3 张琳;;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J];世界哲学;2011年01期

4 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5 王晓东;梅洛-庞蒂主体间性理论的“双重”视域[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王彬彬;;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与主体间性理论[J];华章;2008年09期

7 何林;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J];求是学刊;2005年03期

8 杨春时;张海涛;;审美与主体间性的“越界”——关于主体间性若干问题的争议与讨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彭志斌;;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10 李咏吟;;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共通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关切——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张廷国;;现象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4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现象学与我们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子余;时光留下的最为精要东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李为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德里达与现象学:论“死亡”的语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王平 综合编译;美国后现象学之路及其最新拓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兰友利 陈焰;“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美术报;2002年

8 同济大学哲学系 陈家琪;超越日常度日的时间经验何以可能?(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向国宇;筑与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朱小蔓 其东;教育现象学:走向教师的教育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6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8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灯;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学;2007年

3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4 林栋梁;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7 邵艳梅;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8 杨卉;以身体为主体的现象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金;影像:存在的视觉隐喻[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顾炯;从内在时间意识到发生现象学——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一条进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40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40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