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重构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重构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艺术和审美广泛渗入当代经济、文化、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社会效应与美学景观,给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冲击,也为其重构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美学"这一概念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包容性与开放性为其"复兴"和"再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当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和抛弃了现代性美学的内涵,不再是认识论美学与救赎美学,而正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美学、大众美学和生存美学。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要走出"理论之塔",充分凸显自己的问题意识、现实关怀和文化语境,深入推进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各种深层结构关系。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宁夏大学“一省一校”师范教育改革工程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当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美是难的”的时候,探究美的奥秘就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而今天,当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惟妙惟肖、美丽动人的时候,当“审美”已经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时候,当传统的美学知识遭遇巨大挑战的时候,当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麻天祥,詹志和;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年07期
4 薛立勇;;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访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J];社会观察;2006年11期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6 程金海;主体间性与中国美学的拓进之维[J];学术研究;2005年07期
7 何明,吴晓;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璇;;上海市中产阶层化文化影响下的空间重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8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清理与转换:本土学术资源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2 郑元者;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杨春时;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童庆炳;文化诗学是可能的[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5 李西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艺术[J];民族艺术;1998年01期
6 王恒;本质直观视域中的感性与存在——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宁;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8 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9 朱立元;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J];文学评论;1996年06期
10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朝辉;看上去很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4年02期
2 程世波;“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中的身体视角及其难题[J];求索;2004年12期
3 王彬;审美呈现·日常态度·鉴赏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反思[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放鸣;孙茹茹;;“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与辨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耿波;“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食利性与文艺学的反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洪幸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问题[J];美与时代;2006年07期
8 张丽文;李晓霞;;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赵勇;;价值批评,何错之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思考[J];文艺争鸣;2006年05期
10 艾秀梅;;日常生活如何成为艺术——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两种实践[J];艺术百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飞龙;;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6 马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存姿态研究——简论《宋:诗一百首》中的生命智慧[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5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8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9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徐清泉;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新规律[N];文汇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3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9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41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4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