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市民阶层 审美文化 文化模式 世俗文艺 市民趣味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中国美学在不断的自我修整中逐渐丰富与完善,特别是在中西美学、古今美学互补研究的促进下,以大众文化、市民审美为关键词的美学研究日渐扩展,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以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为其物化形式,浓缩着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他们对美、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体悟。 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因其不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与农民相区别;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因其没有显贵的高官,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与达观显贵相区别;他们大多受过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身上也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但他们的所学多是一些较为粗浅的文化知识,因而区别于文人雅士。因此,与乡村农民、达观显贵和文人雅士相比,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市民阶层的审美文化、对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分析,研究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美感经验等等,从而总结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独特的美学内涵。 本文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相结合,以审美社会学为理论根基,围绕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活动的诸多现象,从审美形态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所蕴涵的独特的审美形态,同时辅以审美心理学的方法以揭示审美主体心理过程的特点和机制。 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产生于宋代。商品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形成,市民阶层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导致城市文化勃兴,同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通俗化走向也对市民文化的富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宋代代表市民趣味的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俗文艺的发展惯性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审美文化正式形成。明代是市民阶层审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世俗化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并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民文艺获得了理论上支持。清代是市民的俗文化与文人的雅文化合流的时期,这一时期市民趣味的“俚俗”文艺经过文人的调整上升为一种与传统的“雅”文化并行发展的“通俗”而不“庸俗”的文艺形式,取得了自己得以持存和发展的艺术空间和理论空间。 通过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诸多审美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通俗文学是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审美文化代表样式之一,这种张扬着市民阶层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通俗文学作品,特别是话本小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模式:(1)入话开篇的结构模式;(2)韵散相间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3 张振华;试论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传播特征[J];学术月刊;1997年04期
4 宋新军;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文化和审美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6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7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常新,赵伯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消费化倾向的反思及其构建[J];经济师;2002年02期
9 陈海英;;大众文化:审美体验的演习场[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10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罗德荣;;金圣叹小说美学的成就与贡献[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10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颖;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D];浙江大学;2012年
2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画派与民间赞助[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10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8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44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4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