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

发布时间:2017-11-06 00:31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


  更多相关文章: 当代审美文化 媒介发展 美学界 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活动 非功利性 审美文化学 现代美学体系 文化特性 席勒


【摘要】:正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是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个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探讨中,审美性问题仍旧被认为是审美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进入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介发展,以及消费话语的大行其道,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现象和新感觉。学者们面对这样的一种文化形变,也开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厘定和批判,由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关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缺位问题的理论探究和实践考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LDQN22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是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个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探讨中,审美性问题仍旧被认为是审美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进入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介发展,以及消费话语的大行其道,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现象和新感觉。学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家祥;归来吧,日神精神——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需求[J];美与时代;2003年11期

2 朱立元;“审美文化”概念小议[J];浙江学刊;1997年05期

3 马宏柏;审美文化与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李萍;;浅议审美泛化——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出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8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张晓刚;凌继尧;;意象美学的澄明之境——读叶朗的《美学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文革;刘同军;;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伟平;;从文学本质的争论看文学理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巧贞;;以经验概念为基础的杜威艺术哲学[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松;;沟通与对话: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高红樱;;论环境审美价值的特性[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5 周均平;;审美文化研究概观[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6 俞一帆;;用音乐留住童年[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亚非;张澜;;在科技教育中引入艺术教育的一点思考[A];2014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主题:“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服务社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6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3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6 赵文婕;“易质”思考—设计思维与表现方式[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7 陈纯珍;中国门神画艺术语言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齐伟;电影批评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喻俊;美学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田径课程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宁;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1期

2 张姝君;当代审美文化批评的批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3 朱斌;多维考察中的反思:审视当代审美文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王德胜;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J];思想战线;2005年02期

5 高小康;;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J];学术研究;2006年03期

6 王朝洁;;当代审美文化面临媒体狂欢的挑战[J];学习月刊;2006年06期

7 张相轮;;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余虹;;现代性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9 仪平策;;当代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精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汪智超;陶水平;;艺术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嬗变与阐释[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建高;;在“通俗”与“高雅”之间——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名人写书热”现象探讨[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金生;;“感性”的回归与泛滥——19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绯;当代审美文化中的精神呵痒现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3 ;我看故我在[N];河北日报;2003年

4 李庆本;拒绝平庸[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宋生贵;在宽广的视野中获得学理生机[N];文艺报;2012年

6 王德胜;审美文化研究:向现实说话的批评活动[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王昕;现实主义精神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创建[N];文艺报;2002年

8 张丽红 孔祥羽;“二人转”变得非驴非马了吗?[N];文艺报;2006年

9 秦杰;电影资料收藏正逢时[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3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4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刘颖慧;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野趣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6 孔玲;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戏仿现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7 刘大先;文化群落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多元化[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崔超;网络文化的审美化与审美文化的网络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顾颉;多重叠合的审美幻象的生产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46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46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