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中国当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日益融合,受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影响,中国当代美学出现了多维取向、多元建构、多面融合的局面。鉴于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的地位与作用不容低估,从而提出重视研究经验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对我国美学建设的意义。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回顾中国美学界的研究历程,我们发现,古希腊罗马美学作为西方古代美学的开端,德国古典美学作为西方古代美学的终结得到了深入研究,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作为其中介却被忽视。然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却被20世纪西方美学继承下来,对当代中国美学也产生了极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立勋;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10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邹元江;;情立世界[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8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程远;王蒙审美理想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7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9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立勋;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章辉;;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研究的现状与进一步的展望[J];企业导报;1999年09期
3 章辉;;美学的人文学思考——以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为个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苏宏斌;;主体性·主体间性·后主体性——当代中国美学的三元结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彭立勋;;西方近代美学思潮的主导精神和基本倾向[J];学术研究;2006年05期
6 叶朗;;美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体系的更新[J];哲学动态;1988年11期
7 王煦;;博克美学思想形成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陈开晟;;美学的“第三种”视角——重审西方近代美学的经验派与理性派之争[J];唐都学刊;2008年05期
9 郭勇健;;从实践论到现象学——论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J];艺苑;2010年06期
10 唐圣;;伦理生存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方向——《心体与时间》述评[J];人文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经验主义美学VS理性主义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汝信;近代西方美学转型的启迪[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郜静;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谢兆树;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59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5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