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论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关系
【摘要】:生态美和自然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差异主要在于:生态美的理性认知与自然美的感官愉悦;生态美的切身体验与自然美的外在观察;生态美的道德关怀与自然美的自然人化。人们对生态美和自然美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已经开始理智地审视生态美和自然美了。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自然美先于生态美产生,生态美学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于1994年首次提出生态美学论题。生态美与自然美都属于美学范畴。自然美是自然物的美以及人赋予自然物的内在精神价值。生态美是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物的美,是和谐的整体生态系统所显示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胡利平;;“逸品”“神品”臆说[J];书画世界;2007年06期
4 程冰艳;;从“无用之用”看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董定一;;小论《文心雕龙》中的刘勰小说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陈书华;;实践美学的超越与发展——生态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钟志强;;屈原的“通变精神”与文学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欧阳叔雯;;浅论“朱华冒绿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贾慧娟;于广杰;;左思《咏史诗》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王双同;;释“隐秀”论之“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博;;经典、经典化与经典的危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林国;;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诗创作中的生态美学意识——以新世纪散文诗群“我们”为个案[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李铁荣;;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刘勰《宗经》之经“体”论析[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4 吴素娥;;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东方朔集》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鹏;齐梁诗风嬗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倩;;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平等观[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刘华军;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兰州学刊;2005年05期
3 王祖哲;;“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4 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5 董迎春;;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01期
6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7 李启军;;系统整体创新的生态美学[J];南方文坛;2005年06期
8 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赵丹丹;;浅析现代生态文明中的生态美学[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娜;;英汉民族审美心理差异及其语言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书城;;《美学大纲·序》[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赵连元;;审美与生活[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10 徐书城;;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丁来先;什么是自然美的深层基础[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6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8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9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2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3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9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阳;自然美:从本质论走向生态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艳丽;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罗富明;异在与共生[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4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6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