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建构——以鄂伦春族文学为个案

发布时间:2017-11-12 00:07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建构——以鄂伦春族文学为个案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化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 鄂伦春族文学 日常生活


【摘要】: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鄂伦春族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1YJC751072) 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自筹项目“全球化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研究”(项目编号:12D003)的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具有民族性、生态性、地域性与时代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生态审美文化是审美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局限于某一国家,而是一种国际的交流与合作。1945年,美国作家杜波依斯指出,“全球性问题的本质就是‘少数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2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3 蒋孔阳;;杂谈审美文化[J];文艺研究;1996年01期

4 高小康;;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J];学术研究;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程颖;;电脑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农迎春;;消费时代国产电视剧与原著的通俗化合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胡荣;;极权主义下的诗意与苦难——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历史反思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杨秀敏;张福永;;技术、媒介、流行音乐——大众文化下我国流行音乐新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计彤;;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走向的生态哲学探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永来;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10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才勇;;本雅明“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批判性题旨[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周植;“东方美学的研究前景”笔谈——全球化时代东方美学的角色[J];文史哲;2001年01期

2 季水河,叶仁雄;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学身份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张强,刘芭;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邓国军;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当代审美[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冠君;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美学发展浅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法;;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胡谱忠;;自然的用途与生态美学的用途[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8 王伟;;和谐世界的现代美学建构——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软实力”传播[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9 余开亮;;新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六十年[J];河北学刊;2009年02期

10 毛崇杰;;美学:边界与超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徐书城;;《美学大纲·序》[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杨曾宪;;美学学科的困惑与觉醒[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立斌;;美学:学科发展的体系性及界限性[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王湘桂;;美的创造的新领域——现实美创造的思考之一[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8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9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吴兴明;;消费时代或全球化:重振美学的一线新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4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5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冯宪光;和谐社会建设与审美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2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珏;1927-1937上海日常生活审美解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5 袁志准;日常存在与审美灵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明晖;现代性视域中的齐美尔文化美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利娥;审美时尚中的反美育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许娅丽;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3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73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