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范式转换视域下的实践美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11:06

  本文关键词:范式转换视域下的实践美学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 实践美学 范式转换 李泽厚 朱光潜 刘纲纪 蒋孔阳


【摘要】:实践美学作为建国之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学术上取得主导地位的本土化美学理论,其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实践美学”本身,从五十年代至今,横贯五、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两次美学热潮的发展过程,这使得实践美学成为一个学者众多,理论系统庞杂的美学理论集合体,这导致了在对“实践美学”成为了一个模糊的换概念。本文提出,对于实践美学史的研究应当采取一种“范式转换研究”的方式。所谓“范式”,一方面用以指称美学研究中的核心趋向与基础概念,另一方面也用以指称一种美学核心概念之后支撑其展开的的背景性底层论域。 我们认为,从范式转换的视角来看,所谓“实践美学”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体系。从核心概念来说,作为实践美学最为重要的“实践”概念,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八十年代后实践美学取得主流话语地位的过程中。其大致经历了“提出——被‘社会性’概念所遮蔽——取代‘社会性’概念,逐渐凸显出自身意义——确立自身核心概念的地位——从中心到边缘,在扩展与阐释中逐渐消解”的流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实践”概念本身的意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多元化阐释,从六十年代李泽厚的作为“外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实践”概念与朱光潜的作为“自我实现”的“实践”。到八十年代李泽厚具有基础性,以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意义上的“基元实践”;刘纲纪,作为一种“物质性的自我实现”的“实践”概念;及蒋孔阳,作为人与外在世界发生联系,人的整个生活活动意义上“生活实践”,“实践”概念的意义可谓不一而足。而在这个概念流变与多远意义阐释之下,实践美学的发展还经历着“去主体性的反映论”与“主体性生存论”两种不同的底层论域之间的转换过程。 我们认为,所谓“实践美学”,实质上只有将之放置在这种核心概念演变与底层论域的转换,即所谓范式转换的过程才能显现出其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蔡仪;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批判吕荧的美是观念之说的反动性和危害性[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04期

2 朱立元;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的“第五派”——略论蒋孔阳教授的美学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薛富兴;作为实践美学的后期朱光潜美学[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朱志荣;;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马龙潜;;实践美学与实践本体论美学关系辨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修建;;试析李泽厚的实践美学[J];理论探索;2012年04期

8 梁寒冰;;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J];历史教学;1956年06期

9 徐碧辉;;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80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80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