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高峰体验思想的美学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斯洛高峰体验思想的美学价值研究
【摘要】: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就有这样一种美学传统和诗学传统。它注重的是艺术如何可以超越、解救和改变人生、社会,倾向于与艺术体验相关的生命的深层的、高峰的、神秘的本体探讨,它的表述方式更多地显示为含混性、即兴式、顿悟式,追求诗化。这就是西方体验美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体验美学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其中有一位深受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影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马斯洛。作为人本心理学的典型代表,马斯洛把高高在上的理性、精神和价值追求拉回到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需要,从人的本能角度来审视最高的艺术体验——高峰体验,来透视人的实现终极秘密一一自我实现。同时,他从人的发展的“高峰”来揭示艺术体验,较之前人(席勒、尼采等)提供了更崭新的资源。无疑,马斯洛为“体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为对人的问题的研究,马斯洛高峰体验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的生长土壤。在诸种哲学思潮中,存在主义对马斯洛的影响最大。马斯洛从存在主义那里得到的启示是:要关注人的存在的体验,去帮助人们发现自我,体验自我的存在,进而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此外,道家思想对马斯洛也影响颇深。马斯洛赞赏道家冷静客观的态度,认同老子的自然主义人生观。马斯洛还批判地继承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这些思想促使马斯洛从人的内在动机出发,积极地探寻人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在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将人的需要按照动机分为两大类:机体的基本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其中,基本需要又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又称为超越性需要,分为认知、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在需要层次之后,马斯洛又对人的自我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自我实现乃是人的天性,人在实现了这一天性后就成为他真实的自己,潜能也得以实现,此时,人接近了他的存在状态,成为更完善的人。但是,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达到。于是,马斯洛为大多数人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高峰体验。 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关注很早,但高峰体验概念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不断地概括总结。高峰体验是一种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强烈的幸福感,是一种如痴如醉的、欢乐至极的感觉。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在主观感受上,高峰体验是人生中最快乐、最神秘、最让人心驰神往的时刻;第二,高峰体验是一种“目的体验”、“终极体验”或“存在体验”;第三,高峰体验持续时间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高峰体验是美好的,但它的实现却是无法预料的,它的产生与人格的成熟度、自我实现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峰体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首先,它带来一种崭新的认知方式——存在认知。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相比,存在认知是无目的的、非个人的、无欲求的、超然的,它以公正的、无私的、完整的知觉来关照现实。人们在存在认知的视域下能够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能够体察到世界万物的存在价值。这种存在价值在自我实现者身上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其次,高峰体验也是一种同一性体验。这个时刻,人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自我与非我、社会达到了同一。同一性是一个终极目标,又是一个过渡性目标。当自我认知能够窥视宇宙的存在本质时,自我就趋近于他自身的存在本质。同样,当人达到真正的自我时,他也更容易体察到更多的存在价值;最后,高峰体验有着浓重的艺术人生意味。艺术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人生的理想诉求。艺术实在地给人以慰藉、寄托、享受和满足,使人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同样,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意味着人的自我的确证或超越,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展现。 高峰体验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因为它缺乏一个有力的可靠的现实社会历史基础。因此,马斯洛修订了需要层次理论并着手研究超越性人格,并顺时提出了“高原体验”的概念。高原体验是马斯洛研究超越性动机论的产物,它不再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而是超越个人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它启迪人们要坚持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俞天鹏;;从原始狩猎巫仪主要元素看傩的史前遗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韩春雁;;构筑和弘扬地方先进检察文化——面对新时期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黄佳豪;;老人协会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运行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吕海霞;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09年
4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0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8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