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生命美学与“五四”美学思潮
本文关键词:柏格森生命美学与“五四”美学思潮
【摘要】:中国近现代美学的两次大的讨论中涉及的问题是美学应该重视理性还是直觉,深层含义是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问题。中国传统美学是重感性轻理性的,讲究直觉感悟。中国传统美学受“五四”新文化影响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向,结果是近现代中国美学的诞生。而这次转向并不是原发的,是受动的,西方美学的渐入是转向的诱因。柏格森作为生命美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这个特殊时期被传入到中国,其暗含的生命精神对“五四”美学思潮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柏氏美学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外因总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那么西方美学的渐入势必也需要本土传统美学内在基质才可以发生,这一点也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前提。整个渐进的机制可以概括如下:一、中国传统美学中重感性轻理性的思维模式,注重“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直觉”的特质导致对与之同质的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接纳。二、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促使这一过程发生的重要客观前提。三、本土美学家对东西方美学的反思,对西方美学的批判摄取,对本土美学的创新,最终形成具中国现代性的”生命美学”。 在分析柏格森生命美学对本土文化的影响的过程中,近现代美学家的论著自是要十分关注的,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从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柏氏生命美学的影响,当然影响的结果并不是一致的,这种不一致恰好为我们解决中国美学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基于相同的思维特质,相同的艺术传统,来研究美学家们对于柏氏美学影响的反映,通过比较分析,这样要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似乎比较容易。因此,文章大概内容结构如下: 首先,柏格森作为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其生命哲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柏格森的美学思想无法忽视其整个思想体系,主要是对柏格森整个生命哲学体系进行阐述,把他的生命美学放置于整个大的哲学框架之下来,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经行简要的介绍,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概况进行简要说明。 其次,从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所共通的思维特质,作为研究两者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相通之处首先表现在对生命本体的把握,因此,二者第一个相溶特征在于柏格森的“绵延——生命冲动”和中国美学最基本的精神的“天人合一”相契合。直觉作为柏格森生命美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意,文中对这种具有中国意味的“直觉”审美方式与柏氏直觉的联系加以说明。直觉的智能所带来的直觉知识是绝对的真,而它所揭示的世界面貌才是最真切、最完整的,认识的终极目的是领悟到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的统一,并且这一点只有直觉或者说是非理性才能达到。柏格森同东方传统哲学一样,关注的是”生命”的世界,采用的同样是直觉体悟的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哲学基础,柏氏美学才得以流入并最终影响中国美学.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促使了柏氏美学同中国传统美学的融合。 再次,从”五四”以来国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入手,重点揭示国人接纳柏氏美学的现实原因和表现形式;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植入式柏氏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着重介绍和分析不同时期国内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 第一阶段,柏格森生命美学说的引入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物主要代表人物鲁迅。这一时期对西方文化奉行的”拿来主义”,或着说引入柏氏美学的目的在于”用”,而不是改造,是中国本土美学自发式反思的结果。 第二阶段,柏格森生命美学中国式改造阶段,主要是以新儒家学派为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为例。这一时期对柏氏美学进行自我的改造,将儒家传统哲学美学与柏氏生命哲学生硬比附,侧重人生态度方面、兼受“柏氏”生命哲学美学,回归传统,为孔儒辩护,但未在形而上重建传统哲学美学。 第三阶段为本文主要重点,即对柏格森美学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自觉反思阶段。主要以朱光潜、方东美、宗白华等美学家为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习柏格森生命美学,反思中国传统美学,“中西合璧”,为中国奠定了现代中国美学的基础,建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体系。 当柏格森生命美学遭遇中国五四新文化思潮,柏格森生命美学所别具特色的“生命”特质,柏格森这种生命冲动和直觉思想深深地融进了国人对宇宙的理解之中,其生命美学才能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为中国现当代美学体系的构建,画上浓重的一抹。同时柏氏生命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中国美学家对其吸收,提取,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境况,让我们对外来美学思想的学习,如何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建构选当代美学,产生了新的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全兴;;梁启超与柏格森生命美学[J];美与时代;2008年04期
2 李克和;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国际研讨会述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赵伯飞,韦统义;从生命美学看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世德;美学研究的新进展——我对生命美学论的新看法[J];美与时代;2003年01期
6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李卫东;生命的诗意言说——读范藻先生的《叩问意义之门——生命美学论纲》[J];美与时代;2003年03期
8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诞生的逻辑因缘与基本维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薛富兴;生命美学的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姚瑶;;平凡的生命之美[J];农电管理;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全兴;;梁启超与柏格森生命美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朱鹏飞;;梁启超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接受与发展[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陈永标;;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高宣扬;;重新评价柏格森及其对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创造的进化》发表100周年纪念[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王礼平;;差异与表象的毁灭——略论德勒兹与柏格森之间的渊源关系[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高瑞泉;;“新唯识论”与柏格森生命哲学[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姜义华;;孙中山思想发展学理上的重要准备——跋新发现的一份孙中山购书清单[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9 蔡震;;“我的诗便是我的生命”——关于生命哲学与郭沫若[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10 杨大春;;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廷玉;生命,最蓬勃的还是生命[N];吉林日报;2005年
2 刘成信;生命美学的诉说[N];人民日报;2004年
3 魏家川;从生命美学到生态美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柳鸣九;说说柏格森[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王礼平 浙江大学哲学系;柏格森:寻回“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叶秀山;做哲学的辛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8 冯毓云;理论上的误导将创作引向何方[N];文艺报;2001年
9 武炳新;一位喜欢翻动石头的人[N];中国邮政报;2002年
10 孙绍振;“错位”的幽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伟;时间与创造[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礼平;存在的呐喊[D];复旦大学;2005年
4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8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10 包国祥;时间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凤;柏格森生命美学与“五四”美学思潮[D];安徽大学;2011年
2 李昕欣;试论柏格森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晶晶;柏格森历史观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田晋颖;绵延和生命[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文举;论柏格森的动态宗教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吴春晖;永不停息的脉动—柏格森绵延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刘晓燕;柏格森喜剧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9 蔡其胜;柏格森自由意志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39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397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