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与重建——论本雅明与阿多诺的美学思想
本文关键词:崩溃与重建——论本雅明与阿多诺的美学思想
【摘要】:本雅明虽一直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编外成员,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旗手:阿多诺的好友,他与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联系远比他所承认得要深远。两人同为资本主义文化坚定的批判者,虽然这并不代表两人在理论观上是完全相同的,如本雅明更多地坚持艺术的文化政治维度,而阿多诺则强调艺术的自主维度。本文主要从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差异,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区别以及对于机械复制发展对于艺术的影响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在我们生活的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我们时常沿着一些围墙、围墙、围墙——烂木头做的、土坯砌的、砖砌的、混凝土的、铁的——幸福地疾驶而过,或者不幸地踯躅而行。我们没有思索过,他们的后面是什么?我们既不曾试图用眼睛也不曾试图用悟性往那后面窥看一下——而那里恰好是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群;邱根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艺术审美异化批判理论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朱俊;;“灵光”是否应消逝——重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陈全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车美萍;;欧洲文化工业批判之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冉彬;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与受众关系的分析——兼及与阿多诺的论争[J];理论学刊;2005年08期
7 吴治文;;解读本雅明的影像技术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尹冠儒;;电影与人:从机械复制到艺术审美异化的得与失[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6期
9 郝婷;;试论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生长可能[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4期
10 聂运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述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吴彩亚;;人的异化,情的瓦解——《华盛顿广场》思想探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尤战生;;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文江;武文;;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经济人类学思考——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双维度结构[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平;张惠君;安利敏;徐轶群;赵晴;伍波;贾君卿;李远;;超级女声:2005年的文化事件——对一次大众文化“本土经验”的反思[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俞吾金;;访德散记[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8 张一兵;;后人学·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阿多尔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转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9 罗锋;;寻找“物化”之旅:传播批判思想踪迹与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范晓丽;;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王才勇 译;法兰克福学派在亚洲的接受史及影响[N];文汇报;2008年
2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周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旗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刘大先;机械复制时代的口头传承[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黄一芳;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上)(待续)[N];中华新闻报;2000年
6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代表人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7 程继田;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5年
8 蒙木;可以操纵和机械复制的白日梦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黄一芳(作者单位: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中)[N];中华新闻报;2000年
10 黄一芳;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下)[N];中华新闻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4 陈乐;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5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郝相钦;社会变革的道德透视[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海青;从物化批判到技术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婉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李雷;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力;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厦门大学;2007年
4 徐雪平;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磊;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的生存论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邢一非;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曹西萍;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8 张彤彤;批判理论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康丹;机械复制技术下艺术的归属[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桂芹;马尔库塞“现代乌托邦革命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87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8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