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
本文关键词: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
【摘要】: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笔者曾经把席勒的美学体系称之为“人道主义美学体系”,在《审美王国探秘》中导论的题目就是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1]。在《西方文论思潮》中仍然是这个提法:“席勒的美学是继承和批判康德的美学体系而形成的,是由康德美学走向黑格尔美学一个最重要的中介环节,是一个充满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继荣;;由美走向自由——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育观初探[J];林区教学;2008年04期
2 陈炎,刘士林;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笔谈[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增福;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概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高建平;;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罗薇;;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当代意义——重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6 李秋群;;审美何为——读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陈育德;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席勒的《美育书简》[J];江淮论坛;1998年01期
8 周文霞;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性——《美育书简》中席勒美育思想述评[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03期
9 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德兴;;关于席勒论美[J];学术月刊;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刘智;;审美与自然生态环境[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5 庞世伟;;人在“归途”中——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进行学术讨论[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8 潘立勇;;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端午;;厦门大学关于当前美育状况的思考[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家友;重视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最高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2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3 姚文放;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N];文艺报;2008年
4 汝信;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学论著[N];人民日报;2008年
5 西南政法大学 张北坪;当下审美教育需准确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与社会理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张岳健;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突论[N];文艺报;2007年
9 周星;美育应走向审美情感教育[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王希;环境美:用感官去体验,还是用理性去分析?[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乔东义;孔颖达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静;审美与自由——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影响[D];安徽大学;2001年
2 马林刚;席勒美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魏安乐;审美与救赎[D];安徽大学;2006年
4 安佰鸿;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7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曾繁华;席勒的人文理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祁琪;席勒美育思想中的“自由”观念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0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9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