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从权力的囚徒到生存美学的解救
本文关键词:福柯:从权力的囚徒到生存美学的解救
【摘要】: 本文旨在对福柯的生存美学作批判性的分析。 本文强调,不能孤立地研究福柯后期的美学思想,应当把它放在对福柯前、后期思想有着审慎地整体把握的背景下来分析和研究:既不简单地把其后期生存美学思想当作其前期思想的“附录”,也不简单地用其后期生存美学思想来统合其前期思想,而是直面前、后期思想的转折并审慎地加以分析,不轻言“不变”或“断裂”,认真分析他从前期的权力思想探索转向后期的生存美学思想的全过程并探寻其深层逻辑。最后,在对其前、后期思想有审慎地整体关照的前提下,对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展开批判性分析。 本文前四章以“权力”问题为轴心,分别从空间、身体、视觉和知识四个重要维度切入,分析和梳理福柯前期的三部重要著作(《古典时代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规训与惩罚》),第五章对前四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解析福柯前期权力思想中“反抗的可能性”难题。第六章认真分析《性经验史》的写作过程,以此把握福柯从权力思想探索陷入僵局、最后转向生存美学的思想历程并力图解析其深层逻辑。第七章分析福柯生存美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三个主要特点。最后一章对福柯生存美学的局限展开批判并指出其“美学乌托邦”性质。 本文认为,在思考其权力理论中的“反抗的可能性”时,,福柯的思想陷入了僵局,为此,福柯徘徊了八年,最后转向古希腊人的生存美学。鉴于存在着古希腊与现代的时代之隔(福柯强调不同时代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对生存美学背后的权力关系缺乏批判性检视以及“自恋”等局限,福柯所说的古希腊的生存美学实际上只是一个乌托邦幻象而已,很难为现代人(“全景敞视监狱中的囚徒”)反抗权力提供一条可行的出路。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刘绪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哲学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郭菊先,高向平,柏文喜;TOT项目融资中项目经营权的性质及其转换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期
4 朱凡希;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弊端与对策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6期
5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6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一些个人感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3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张秋瑰;;博客力量与中国现状——从中美博客热点差异看中国博客的现实发展[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荆筱槐;陈凡;;技术不确定性的价值观规约——一种技术价值观的功能剖析[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7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论教师的教学经验[D];河南大学;2008年
2 王岳;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的价值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强;余华《兄弟》流行现象解读[D];同济大学;2008年
4 王小云;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探微[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勇;论“新时期”前期“右派”和“知青”小说中的城市空间[D];北京大学;2008年
6 何小菲;二级议程设置和架构分析的关系探究[D];清华大学;2007年
7 段恺;论作为现代艺术表现的反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92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9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