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的根本问题不是美本质而是“物何以美”——兼论康德美学的科学性和超前性

发布时间:2017-12-24 13:04

  本文关键词:美学的根本问题不是美本质而是“物何以美”——兼论康德美学的科学性和超前性 出处:《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理论 中国当代美学 美的本质 实践美学 康德美学 本质理论 美学流派 唯心主义美学 西方美学 兼论


【摘要】:新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从2012年10月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召开的"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开展以来,日渐深化,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第三次大讨论。20世纪50~60年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的观点争论形成了四大美学流派,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格局;80~90年代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以美的本质为中心全面反思实践美学这个中国当代主导美学流派,使得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形成多元共存态势,并促进实践美学发展到新阶段;21世纪初开始的这一次争论,已经集中在是否应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上,使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李志宏等的认知美学以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坚决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研究,认为世上没有叫作"美"的事物,因此不能有"美的本质",所以"美是什么"是个伪命题,探讨它是水中捞月;张玉能等的新实践美学则认为,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离开了这个问题的探讨就是盲人摸象,认知美学把"物何以美"作为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并将其归结为事物的有利性和"认知模块",实质上不过是重复和修订了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论调,而且退回到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的水平上,跟着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徘徊,必然陷入混乱。因此,这次论争的实质就在于中国当代美学究竟应该走什么路的问题,是追随西方美学亦步亦趋,还是走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道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组织了李志宏、孟凡君的《美学的根本问题不是美本质而是"物何以美"——兼论康德美学的科学性和超前性》,张玉能、张弓的《盲人摸象与反本质主义——认知美学的盲人摸象》,石长平的《本质追问:美学繁盛的必由之路》三篇文章,欢迎大家关注。尽管争论双方针锋相对,言词激烈,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是学术朋友。我们希望,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百家争鸣,追求真理,繁荣中国当代美学。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13)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美学曾经长久地以“美本质”及“美是什么”问题为根本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西方美学界从20世纪开始反思其合理性。从此至今的研究表明,不但不能说美的本质问题不容置疑,还必须对美本质研究加以彻底否定。但是,当陈旧观念习惯成自然时,谬误就被当作不证自明的真理。其典型表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玉能;张弓;;为什么“美的本质”不是伪命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2 张玉能;张弓;;认知美学的迷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3 张立勇;;认知美学原理分析——兼与李志宏先生商榷美的本质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朱立元;;略谈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曹俊峰;元美学——美学的自我审视[J];学术月刊;199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友熙;;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之匡正:“美是难的”并非等于“美的本质是伪命题”——兼向李志宏教授请教[J];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2 王欢欢;;实践、存在与审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张敏;;“美的本质”的合法性——兼答张法、李志宏二位教授对“美的本质”的质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刘兆武;李志宏;;认知美学究竟为何物?——答新实践美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李志宏;赵耀;;“美本质论”还要坚守多久?——答新实践美学对认知美学的批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6 石长平;;本质追问:美学繁盛的必由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7 王伟;;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研究——当前中国美学界论争的批判性考察[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9期

8 王磊;杨娟;;马克思主义基础文艺理论研究状况述略(2010—2012)[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03期

9 陈士部;;论实践美学及其新变派别中的人性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3期

10 李志宏;刘洋;;认识论和“主客二分”何错之有?——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倒退[J];文艺争鸣;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曼;当代西方建筑符号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法;;为什么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美学基本问题[J];东吴学术;2012年04期

2 李志宏;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再论“美是什么”是伪命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朱立元;栗永清;;对近期有关实践存在论批评的反批评——对董学文等先生的批评的初步总结[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5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喜读李欧《论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毛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军学,庞壮;体验、反思、否定——美学思想方法论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姜奇平;“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学与美学比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联网周刊;2002年16期

5 范守信;素质教育与“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唐桃;美学的自觉——元美学研究导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正学;;网络呼唤美学[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4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5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7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8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6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7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8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迁迁;女性审美特征与女性美学建构[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8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28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