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丑

发布时间:2017-12-26 01:33

  本文关键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丑 出处:《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审丑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摘要】:尽管从苏格拉底开始就萌生"丑"这个美学范畴,其在古代一直处于被忽视和非独立的地位。拟通过分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巨匠的"丑"观,揭示"审丑"在萌芽时期的状态。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美丑之分并不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出现明确清晰的区分,而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从美丑之分出现在人类文明中起,“审丑”经历了比“审美”曲折得多的发展历程,美学史上关于丑的理论探讨也远不及美那样深刻。柯汉琳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谈论丑并且试图给丑作出理论规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 谢琰;柏拉图“理念—灵感”说与吠陀“二幻”论之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宋一苇;;从本体论美学到生存论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徐佳;;技术意志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10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艳;寻求和谐之殿堂——生态女性主义完整性诉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岳;理性与现代派审丑文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王洪岳;审丑与否定:现代派文艺的感性学探微[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唐桃;西方审丑意识的历史演变及其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9期

4 何建良;西方现代艺术审丑的三重成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何建良;现代西方艺术审丑的意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祝云霏;从中国传统艺术看审美与审丑[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7 莫丽娟,王永崇,陈靖怡;谈审丑的几种方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高宏生;走向审丑的文学[J];求索;2004年09期

9 何建良;论中国古代的艺术审丑[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10 安布罗期·比尔斯;;“审丑大师”的惊世骇俗[J];档案管理;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珏;;不容忽视的写作视角----审丑[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虹;审丑趋势下的二人转[N];吉林日报;2009年

2 木头;何妨以审丑狂欢抵御抑郁来袭[N];检察日报;2010年

3 华阳;审丑为何不疲劳[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肖国忠;抵制恶俗炒作须除“审丑”趣味[N];光明日报;2011年

5 乔燕冰;为什么如此流行“审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王艳春;莫让食品安全“审丑”透支诚信[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丁;审丑不会开启一个时代[N];光明日报;2013年

8 沐松风;炫丑与审丑都是一种病态[N];人民日报;2014年

9 记者 涂铭 卢国强;审丑产业链揭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10 王新荣;警惕相互呼应的“炫丑”与“审丑”[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云萍;审美与审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华盛;杨争光的审丑意识及其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婷;论感性学中的审丑[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李琦;丑·审丑·丑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邹t,

本文编号:1335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35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a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